望岳谈|今天,怎样让劳动“燃起来”?

2019年05月01日 17:44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吃饭有外卖,擦地有机器人,劳动还“燃”吗?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特殊节日里,人们真诚地为劳动者点赞致敬,同时也在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条件在变化,今天的“劳动”还像过去那么受推崇吗?怎样才是劳动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解答这个题目,不妨回望“劳动”的源头。在《说文解字》中,“劳”由“力、冖、炏”三部分组成,“力”代表勤做、力量,“冖”为房屋,喻表生活,“炏”代表温暖、光明和希望。“动”,左边是一个“重”字,右边是一个“力”字,代表一个人背着重重的包袱在土地上行走,很用力。“劳”“动”二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人非常辛勤地干活,让自己和别人丰衣足食,生活得幸福快乐,充满光明和希望。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人世间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都是劳动创造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

 

当然,时代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让人们对“劳动”有了新认知。新形势下,劳动不仅意味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也包含着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今天的劳动者,“工农商学兵”已无法全部涵盖,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职业正在涌现,新的劳动者为社会带来创新潜能和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一次次突破和刷新着旧有认识。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时代环境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无论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无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不会变。

 

把握“变与不变”,劳动者要有新姿态新气质。这个新姿态,就是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创造的新姿态;这个新气质,就是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创造的新气质。今天的山东,正如负重攀爬、中流击水,往前方看,前景壮阔,风光无限;往脚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斩浪、越障排险。唯有创新创业创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才不会从我们身边悄然滑过,山东才能激流勇进、乘势而上。

 

劳动节,最需要关注的是劳动者权益。过去,劳动者关心能否有活干、有工钱;现在,双薪、三薪、休假,也挂在了劳动者的心上。以往,农民工背着“蛇皮袋”,要的是“包吃包住给工钱”;新一代农民工拉着拉杆箱,盼的是“体面劳动”,对教育、医疗、社保有了新期待。可以说,劳动方式在变,劳动者在变,劳动者权益也在变,对尊重劳动,改善劳动环境,增加劳动报酬,维护劳动者权益,都提出来了新要求。

 

把握劳动“变与不变”,就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高度重视解决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我们山东人,向来勤劳智慧,自古有敢闯新路的传统,具有无限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只要我们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让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成为时代的潮流、奔放的洪流,就一定能引领山东激发新动能、跑出“加速度”,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的春天。

 

这,正是劳动节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