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臭豆腐”现象,文山会海背后的心理逻辑

2019年05月05日 17:58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2019年是党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减负,减负,自然要向最重的负担开刀,“文山会海”问题首当其冲。

  今年3月,在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中,专门就当前“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的问题提出了治理措施。在此之前召开的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就提出,将今年文件、会议精简1/3以上。

  近日,山东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精文简会工作的十五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治理“文山会海”问题出台了新举措。

  “文山会海”是个老大难问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视之为“公敌”。曾发表在《半月谈》上的一段县直机关“一把手”的感受,引起了不少党员干部的共鸣。文章说,县里领导在市里参加完了会,回到县里也要召开同类会议传达贯彻精神,这是多年的惯例。记得有几次,市里会议结束后,县里因有其他事没能及时开会贯彻落实,县领导就受到了市里分管领导的严厉批评,言外之意:在你那里,我分管的这项工作不重要?所以,县里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要上级开会,回来后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开会发文,会议文件是否有用、有效先不说,起码先赚个好态度。

  为了“赚个好态度”,某些干部养成了光说不练的毛病,忙于“赶会”“发文”,甚至乐于这样做。到头来,“形象工程”催生了不少,政策落实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实际上,“稿来稿去”和“开会陪会”使许多干部分身乏术,失去了基层调研的机会,长此以往,则消磨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曾有人将“文山会海”比作街头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细想起来,这个比喻有些意思。说它臭,臭就臭在浪费精力、消磨时光,想干点事、干成点事都难。说它香,香就香在开会、发文就代表做了工作,表达了态度,体现了对工作的高度重视,领导问起来也好交差。因此,面对“文山会海”,一些领导干部既厌恶痛恨,又心安理得。

  一句话,这是病,得治!

  为什么“文山会海”问题难治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硬标准,二是没有硬问责。从治病的角度讲,《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比如,哪些文件必须及时发?哪些文件一律不发?哪些文件不能重复发?《措施》第1条“提高文件政策含量”用363个字,列举了5种情形,回答了上述问题。其中,还明确规定,部署全局性工作的不超过5000字,部署专项工作或具体任务的不超过3000字,确需超过的须经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准。

  对于会议的规定同样详细。《措施》第8条“提高会议质量”提出,能开视频会的,不集中开会;能小范围解决问题的,不大范围开会;能现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召集人员开会;能一个会议解决问题的,不分别开会,不议而不决、反复开会;能接续召开的,不分开开会。

  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措施》规定,今后省委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将一律逐条明确部门责任。做好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对基层反映强烈的“空头政策”“无效文件”,要倒查相关部门的责任。15条措施的落实情况,也被列入省委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督察的内容。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济宁市提倡“一小时”会议,政务报道减少1/3以上;枣庄规定市直部门主办并以市委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德州市夏津县将宣传、教育、政法3个全县性会议“三会合一”,仅用1个半小时开完;东营市垦利区明确一般性工作会议,领导讲话不超30分钟,大会发言不超5分钟……

  会议少了,领导干部采用“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研的多了;文件少了,抽出时间学习研究的人多了。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执行规定,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认真履职尽责,全省会风文风发生明显改变。

  实践证明,精简会议文件,基层干部有决心、有办法。同时,治理“文山会海”,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决不能有见好就收的念头。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决落实措施要求,就没有推不倒的“文山”、填不上的“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