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亿元村”——中原乡村振兴的“李寨探索”

2022年01月25日 23:05 

 

新华社记者王丁、宋晓东、孙清清

  在豫皖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李寨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贫困村,地下没矿、地上无宝,到县城得一个小时。然而,10年间,李寨村找到了发展的密码,村集体资产实现由零到亿元的飞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倍,村里还构建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版图。是什么让一个中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着问题,记者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采访,感受到一个以农业为基、以产业为翼、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径的乡村振兴探索新实践,正回答着乡村振兴这道时代考题

  资产再造:从一穷二白资产过亿

  隆冬时节,沙颍河畔的豫东农村,麦苗吐绿,一派生机。在李寨村,占地137亩的养牛场内,几名牛场职工忙碌地打料、喂牛、除粪,忙得热火朝天。现在牛场存栏500头,今年的存栏量将到1000头,预计年销售收入在2千万元。牛场管理员单亚洲说,保守估计,牛场资产在3千万元。

 

图为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的养牛场。(受访者供图)

  这个资产达3千万元的牛场老板不是别人,是村委会。村里像这样的村集体合作社和企业,还有10个,村集体资产合计超亿元。李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鹏辉说。

  2011年前,李寨村还是个贫困村和集体经济空白村。为带领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2012年李寨村的农民企业家李士强辞去了企业职务,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吸引亿星集团响应万企帮万村号召,与李寨村合作,开始了一场村集体资产的再造试验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配套基础设施,企业兜底帮扶和运营,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说。

  脱贫和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10年间,李寨村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4个集体经济企业,建立起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面向市场、产权清晰、横跨一二三产的村集体资产体系,曾经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村集体收入破亿元,摘穷帽、戴新帽,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业态重塑:以亩均收益提高村民获得感

  临近年关,李寨村新建的占地420亩的284个蔬菜大棚,种了上海青,棚内一片绿色,即将集中上市。上海青一年可收六七茬,每亩地净收入超过1万元。李寨农业发展公司经理张文樵说,目前,李寨村蔬菜种植面积近千亩,而这只是村集体产业版图的一部分。

 

图为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受访者供图)

  2013年,李寨村与亿星集团合作成立了李寨农业发展公司,由村委会干部任法人,在村民同意的前提下,5年里把全村3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开展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重塑农业业态,提高亩均收益,让农民得实惠。

  王争林是当地农贸市场的商户,在李寨村承包了280个大棚,常年用工量在150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多元,一年就能收入3万多元。李士强说,大棚是企业无偿帮建的,产权归村集体,由有经验、有渠道的菜商种植,土地流转有租金,农民务工有收入,村集体收取大棚使用费。

  据了解,除蔬菜基地外,李寨村还开发了1300亩的优质麦生产基地,500亩的梨园、500亩的苗圃以及黄花菜,全村耕地的亩均收益在2万元左右。

  目前,李寨农业发展公司投资的农业项目,村委会都对应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参与经营。这种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让村民当下能得到收益,还为村集体留下持续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李士强说。

  利益联结:脚踩市场和田地,手捧村集体

  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实践中,李寨村建立了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要找准产业与村民的利益交汇点,脚踩市场和田地,手捧村集体,农民的利益一分一毫都不能伤害。李士强说。

  作为政府投资、企业运营、村集体受益的直接体现,“10村联建的李寨村养牛场已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沈丘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晓东介绍,养牛场土地由10个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整合而来,政府投资建牛场但不养牛,企业买牛、养牛和运营,农民入股、认养、认购,也能在牛场打工,多方参与,把蛋糕做大,牛场收益归村集体和入股村民。

  单亚洲介绍,为保障村民利益,每年在为养牛场占地的10个村固定分红54万元后,还会按照盈利情况和村民入股资金比例进行分红,保底按村民入股资金的12%分红,剩下部分归李寨村集体所有。

  除了养牛场,李寨村还打造了杂粮加工、红薯加工、服装加工等4个集体经济产业,在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也全部建立了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振兴既不是简单的政府推动,也不是让群众自找门路,要面对市场,建立起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才能不断激发各方活力,为振兴实践注入不竭动力。李士强说。

  瑞雪降、迎丰年。小年夜前,家家户户在门前挂起了红灯笼,扮靓了李寨村,也照亮着通向乡村振兴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