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筷的山窝窝

2020年04月21日 23:38  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421日电(记者白田田 周勉)吃饭啦!下午5点多,湖南溆浦县三江镇乐园村村民彭松青做好了一桌饭菜,招呼家里人上桌。

  五六道菜,有荤有素,每个菜碗里斜插一双木筷——这是公筷,饭碗边搁着不锈钢材质的筷子——这是自用的私筷。需要夹菜时,他们一手端着饭碗,虎口握住私筷,一手拿起公筷,熟练而自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大力倡导餐桌革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使用公筷。对于居住在农村的彭松青一家来说,使用公筷是延续多年的老习俗了。他家里摆放着两个筷子筒,木筷和不锈钢筷公私分明

  湖南省怀化市下辖的溆浦县地处雪峰山区,前不久才脱贫摘帽。记者在溆浦县多个乡镇走访发现,当地公筷普及率很高,公筷习俗深入人心。一些外地人来到溆浦,不免感到奇怪:你们这个山窝窝,竟然都用公筷?

  记者从溆浦县城出发一路向东,来到大山深处的三江镇。79岁的何爱南老人回忆说,他们使用公筷,大约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农村肺结核等传染病流行,赤脚医生经常到各家查看卫生情况,并且提醒说:病从口入,最好用公筷。

  三江镇西湖村党支部书记何满林说,当地老百姓原本就爱干净、讲卫生,不少村民逐渐接受了乡村医生的建议,家里人谁不用公筷,还会相互提醒。

  改革开放后,公筷习俗加快形成。彭松青清楚地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办红白喜事,酒席上会有很多剩菜。大家为了剩菜能留到下一餐接着吃,从节约和卫生的角度使用公筷。这一习惯,从公共场合的酒席进一步延伸到各家各户。

  位于溆浦县北部的双井镇和平村,公筷同样是餐桌的标配这离不开乡贤的作用。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启茂说,德高望重的乡贤一般会担任酒席总管,负责安排菜品、碗筷等事宜。比如,一桌有10个人10道菜,总管会拿10个饭碗、20双筷子,其中10双作为公筷,这既是带动,也是督促。

  溆浦县文明办主任龚剑锋说,对于公筷的使用,虽然没有政府的硬性规定,也没有明确写在村规民约上,但用不用公筷,已经成了评价一户人家讲不讲卫生的重要标准。

  疫情期间,溆浦县一些农村的餐桌革命又有了升级版。为减少人员聚集,和平村村民丧事简办,不再围桌而坐。几道菜分别装在干净的盆子里,一字排开。大家各自拿着碗筷,依次排队用公勺打菜,然后分散吃饭。

  3月,溆浦县文明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发布倡议书,号召城乡居民传承好习惯、就餐用公筷疫情之下,我们要传承公筷习俗,让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龚剑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