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官员行骗屡得手,背后问题不简单

2017年08月03日 17:36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黄帅

  诈骗他人钱财的手段,多以威逼利诱为主。在防诈骗、反诈骗的宣传铺天盖地的同时,仍有人会被“高超手段”骗到,其中缘由耐人寻味。比如,据《南方都市报》最新报道,201410月以来,海南洋浦无业男子羊某院(现年38岁)通过微信添加大量女性朋友为好友,并与已婚女子、中年女子发展成为情人或者男女朋友关系,骗取对方及其朋友钱款共计42万余元。海口美兰法院现以诈骗罪判处羊某院有期徒刑89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

   在行骗中,羊某院曾向对方“诉苦”,称自己叫“羊勇”,是海南省纪委的工作人员,老婆好赌,债台高筑,连累他每月都要偿还巨额赌债。为了赢得对方信任,他甚至谎称自己将调往琼海担任市长。

  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曾有位90后男子兰晓锋,自称是中纪委国家预防腐败局三处副处长,谎称可以做煤炭、石油等生意,诈骗韩籍华人张女士100万元。对其身份深信不疑的张女士甚至将女儿介绍给骗子当女友。20152月,兰晓锋因诈骗罪获刑11年。再如,就在今年6月,南京鼓楼区法院以诈骗罪、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判处一名叫陈玉凤的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4万元。此案件中的行骗手段依然是谎称官员,甚至把一些退休的老干部骗得团团转。

  一般来说,有人被骗,舆论往往会站在受害者一方。但在这类诈骗案件中,被骗钱骗色的人,或许并非毫无判断力,只是抱着侥幸的幻想:万一对方真的是大官呢?他当了市长,我岂不也就赚大了?正是利用这种遏制不住的贪欲和投机心理,骗子才能频频得手。但此案件最值得反思的还在于,为何骗子要谎称官员?

  不言而喻,不少人对待官员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畏惧官员,生怕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尤其是生存在底层的群体,或多或少都有权益被伤害的经历,时间一长,产生对官员的偏见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有些人向往拥有特权,尤其是自己被伤害过,若心态不好,就会产生“要翻身”的念头,进而对别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尤其是一些曾经工作透明度不高、有神秘感的行政部门,更容易成为骗子伪装的途径。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作用下,一些人就会被骗子忽悠到,进而产生上述悲剧。

  盲目的权力崇拜是受骗者最大的心理问题,不少官员利用权柄以权谋私的现状,以及官场的不透明、行政程序的不公开现象,为滋生这种心理提供了温床。要破除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是要回到塑造官场廉洁风气的问题上来。尽管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当特权现象愈来愈少后,民众自然会放弃对官员和权力的幻想,这类荒诞的诈骗事件也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