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指导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做好防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前期防护指南基础上进行更新、增补,形成了《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年8月版)》(以下简称《指南》)。
8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指南》强化了口罩佩戴、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等方面的要求。在重点场所和单位方面增加了10类,强化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临时安置点等场所和单位在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清洁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要求。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10类,强化了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机场装卸工人等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
“同时,我们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也进行了修订,对普通公众以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重点职业人群提出了新的要求。”贺青华举例介绍,“在公众方面,处于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需要佩戴口罩,此前说在室外场所可以不戴场所。这次提出来,在室外,如果人群密集的话要求戴口罩。同时要求家庭配备一些高等级防护的口罩,去医疗机构就诊过程中佩戴。”
针对境外输入和传播风险较高的岗位人员,《指南》要求岗位人员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人员做好重点防护以外,我们还要求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保洁人员、护工、水暖工等,要求他们在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在医院里工作的其他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需要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工作期间,要求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防护等级以上的口罩。”
贺青华称,《指南》有利于各类人群、各类单位和各类场所根据新的防控指南的要求,结合各个人群、各个单位和各个场所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防范新冠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