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的味道

2017年10月30日 18:09  北京晚报 

  作者:陈喜儒

  儿时背诵唐诗,虽然如行云流水、滚瓜烂熟,但实际上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就比如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加上标题,总共才三十七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没有冷僻的字和典,但对于当时还是蓬头小儿的我来说,疑问多多:

  一、不是说王维是山西才子吗?兄弟怎么在山东,难道是搬家了?

  二、九月九日为何登高?

  三、茱萸是什么?

  四、插茱萸何用?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扩展,有些疑问弄懂了,有些还是朦朦胧胧,似是而非。细究起来,真正想读懂一首诗,进入诗人苦心营造的意境,并非易事。以这首诗为例,虽然简单,但要完全理解它,需要植物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前年到云台山采风,当地人遥指古树参天的茱萸峰和山下的王维像说,诗人当年登临此峰,写下了那首绝妙佳作。

  我从小就喜欢王维,背过他的不少诗作。记得在我粗通文字时,家父找了本《唐诗三百首》叫我背,背着背着,我就成了王维的“粉丝”。他的山水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写景状物,意境深远,情景并胜,独具神韵。他还精通音律,善书画,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有“诗佛”之称。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钱锺书则称其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回到下榻的饭店田园牧歌,打开电脑,查找资料,梳理思绪,突然觉得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诗佛的意境。欣喜之中,提笔抄录,立此存照,备查备忘。

  一、王维是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诗名中的“山东”,并非太行山之东——今日之山东省,而是华山之东。

  二、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民间有九月九日登高风俗,故有“登高节”之称,也叫“茱萸节”、“菊花节”。《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方士)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三、茱萸,有木本和草本。木本有三种: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落叶小乔木,初夏开花,秋天果实成熟,椭圆形,紫红色,可食,亦可制成酒养身去病,有驱虫去湿、逐风邪、消积食、治寒热等功效。茎叶可入药,可暖胃、止痛、理气,是中成药“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

  四、采茱萸插头,或制成佩囊,俗言可辟邪治病消灾去祸,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唐代盛行。“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杜甫)、“茱萸插鬓花宜寿”(王昌龄)、“舞鬟摆落茱萸房”(白居易)等诗句就是明证。

  游云台山万善寺时,作家韩达指着树丛中的一棵小树说:“这就是(山)茱萸。”树细弱,尚未结果,摘了两片叶子,夹在书中。

  山中超市有茱萸果、茱萸茶、茱萸糕出售。店主说,茱萸果有三种,一种是黑色,全熟,味甜;一种是红色,七分熟,甜中带酸;一种是茱萸干,类似葡萄干。店主豪爽,叫我品尝,我觉得与北京的果脯相似,味近橄榄,于是各买了几包,请亲友尝一尝茱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