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城县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上游来水过闸奔流200米,跟另一股水汇聚,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弧形交界线,一侧浑浊泛黄,一侧碧绿清澈,渐渐在交界线北侧融为一体,继续向北注入河北。“我们都叫它分水线。”7月6日下午,在初晴后通透的阳光下,四女寺村77岁的村民王和平站在运河边说道,这条线才出现两个月,村民们已给它起了专属名字。
分水线形成与大运河补水有关。为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改善大运河水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启动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4月28日,随着鲁津两地提闸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
山东所提闸,便是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此处不仅是南运河的起点,其下游200米处,也是全线贯通补水中,三个水源的聚集地。
三大水系之水相聚南运河
很长时间以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水资源严重短缺,北边的通惠河、北运河有水,南边的卫运河除丰水年外常年断流,小运河、南运河除南水北调东线等输水线输水期有水外,其余时段基本处于断流状态,且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赶上雨水少的年份,枯水期河底都能过三轮车。”王和平说。
今年春季,沿着南水北调东线,南来的长江水汇入东平湖,部分湖水长途跋涉,与经引黄线路而来的黄河水在六五河相遇。而后,汇合后的江河水穿过一系列水利工程进入南运河德州段。
此时,河北岳城水库的水经漳河和卫运河来到四女寺枢纽,4月28日四女寺枢纽节制闸提闸后,也进入南运河。
“岳城水库的水是从海河流域漳卫河系漳河来的,所以算是海河水,加上长江水、黄河水,我国三大水系的水汇聚于此。”进入7月份主汛期,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如旭,几乎吃住都在单位。站在四女寺枢纽节制闸旁的三块展板前,他指着其中的“京杭大运河200年全线贯通补水线路示意图”进一步给记者解释,“南水北调水经武城县大屯水库流入六五河,在此与含沙量较大的黄河水‘汇合’,再经过倒虹吸工程,最终与海河水相遇,色差导致了分水线的形成。”
4月到5月,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共补水8.4亿立方米,是计划补水量的163%,大大超过原来计划。其中南水北调东线1.89亿立方米,岳城水库3.47亿立方米,密云水库0.31亿立方米,引黄补水0.7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再生水及雨洪水2.01亿立方米。这五大水源都超额完成计划补水量。
一场复苏河湖生命的接力
“多股水汇合到南运河,不是一蹴而就的。做好这一场复苏河湖生命的接力,要靠多年积累的调水经验和水利建设的基础。”引黄济津潘庄线路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管理所所长孙磊说。
早在2010年,为了满足天津市供水需求,国家决定新建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从德州市境内的潘庄闸引黄河水,经潘庄总干渠入马颊河,再经沙杨河、头屯干渠、六五河,通过倒虹吸穿越漳卫新河后进入南运河,最后到达天津九宣闸。
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中,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是整个输水线路的重要节点,穿越六五河西支、利民河东支、利民河北支、减河和岔河,止于四女寺枢纽节制闸下游773米,全长1800米,由倒虹吸工程、明渠工程组成。此后,该倒吸虹工程为天津、河北和德州供水,也见证了长江水的注入、长江水和黄河水的汇聚。
2019年4月24日22时05分,跨越江苏、山东两省十余市,行程千里的长江水通过倒虹吸工程流入南运河,向着天津奔流而去。
长江水和黄河水首次共同注入南运河,是在2021年5月。为助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德州市启动新一轮引黄入冀调水;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东线于5月10日16时从武城大屯水库向河北供水,5月11日8时长江水和黄河水于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南2.5公里处合流。这是德州市第一次实现长江水与黄河水同时向河北输送,江河汇流、两水相会。有了去年的调水,今年的通水更加顺畅。
大运河全线通水后,在武城县四女寺镇宣传委员焦乐看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大大缓解了周边灌溉压力。“四女寺镇沿运河堤防9.1公里,运河通水后,利用头屯干渠,沿运河26000余亩耕地可用运河水灌溉,万余名群众用水距离更近,同时大大降低了周边六五河、利民河灌溉压力,扩大了其他河流灌溉面积。”
恢复大运河河道水系,能够有效推进河道生态环境复苏。前期因运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河道及周边环境深受影响。运河通水,为周边带来了生机,最明显的就是引来了许多水鸟,有白鹤、野鸭等,在河边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在水中驻足。
“对拍鸟来说,四女寺是德州的第二拍鸟基地。过境德州的候鸟在这里都能遇到,而且有的年头规模很大。”专注拍鸟19年的德州摄影师张立新说。
千年古运河有望重焕光彩
至5月底,黄河以北京杭运河补水结束,目前四女寺枢纽三个闸门都处于关闭状态。相比补水时,三闸所对应的减河、岔河和南运河安静许多,河岸草长鸟飞,绿意盎然。
因正处汛期,减河和岔河作为德州行洪重要河道,南进洪闸和北进洪闸随时准备开启。“南运河德州段之所以能维持古运河风貌,多亏减河和岔河承担了行洪压力。”7月1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发布后,张如旭第一时间注意到,德州要建设南运河德州段三湾抵一闸核心展示园和南运河航运文化集中展示带,同时要发展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南运河有望重新焕发光彩。”
南运河德州段流程约45公里,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弯道多,明显的大弯就有30多个。这些弯道减缓了水流,保护了航船的平稳,减少了堤坝的受力。而河道两岸的原生态树木,装扮了运河两岸,成为一条美丽的生态廊道。我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段河道“功不可没”。
河中有水后,王和平经常到运河边看看,眼中难掩欣喜。少年时,他曾沿着南运河岸边奔走,一路从四女寺到德城区读书,看货船来来往往,听拉纤号子。“全村也就我一个人考上了德州的中学,但一年后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如今两鬓斑白的他一直未离开大运河,时常写一些往日的运河故事。“我想再看看热热闹闹的大运河。”
乘着国家、省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利好东风,去年8月,德州市组建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启动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10个月来,围绕规划编制、融资平台组建、文化挖掘、项目建设等,完成了一系列奠基础搭框架的工作。
“基于南运河德州段遗产整体价值特征,以南北向蜿蜒的运河主干、沿河分布的系列漕运集聚组团、运河东岸蔓延生长的服务型城乡聚落为原型,整体形成‘一廊六片’的总体布局。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在7月8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利用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主任王大山描述了2035年的大运河将是什么样子,“至2035年,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系统得到整体保护与全面呈现,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事业保障切实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