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咨询、线上学习,为填好高考志愿家长们有多拼?

2022年07月08日 20:50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明明 济南报道 

  高考成绩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忧,采访中,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拿着查询到的分数位次慌了神,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志愿填报咨询”的大军中。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家长为何仍痴迷于“志愿填报服务”? 

  据了解,针对学生、家长的填报需求,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五个一”活动,即一次覆盖全体师生的志愿填报政策培训、提供一本志愿填报指导材料、组织一场线上直播咨询活动、播出一档电视或电台政策宣讲节目、发布一期志愿填报预警信息。6月22日—28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办“2022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多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政策解读、参考信息和咨询指导。

  此外,各地市在报考期间举行了线下高招会,像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纷纷邀请学校校长、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与考生、家长“面对面”,通过直播等形式为大家答疑解惑。

  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渠道与官方解读,不少考生、家长仍有着不小的信息鸿沟。

  “从高一下学期6选3开始,我们就开始留意这些信息了,哪个学校有什么专业,大概录取到多少分,需要的选科是什么……数据太多了越看越懵,升学这种大事觉着还是得专业的老师解决心里才能放心。”结束完最新一轮方案修改服务的马女士向记者说道。

  在济南某咨询机构门口,从业五年的杨老师向记者分析道,“新高考刚开始实行时,家长困惑、焦虑的是没有数据,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录取位次、分数浮动较小,各种数据信息也比较透明,但家长又会出现新的需求,他们没有精力、也无法有效甄别哪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而兴起的咨询机构发现了这一需求,迅速开拓市场。在本地的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课过程中,许多机构向考生、家长宣传“百分百保录”“分数不浪费”的业绩,并为家长讲述种种“低分高就”机会点。当考生未取得理想成绩时,往往会在“志愿填报”上“最后一搏”,力图被心仪的院校与专业录取。

  线上线下双重发力,家长为孩子圆梦心仪院校持续学习 

  来自泰安市的姜同学毕业于泰安一中,受家庭氛围影响,姜同学的职业规划起初定位于军事类院校,所以母亲曹女士对这一类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政策格外上心。自孩子升入高三后,曹女士便订阅了《现代教育》杂志,加入了许多志愿填报机构的线上课群,关注了山东教育发布、山东考帮等一系列微信公众号。闲暇之余曹女士还关注了数十位在抖音直播的志愿填报老师,跟记者聊起省内的院校专业来,曹女士也是头头是道。

  “孩子高三之后学习压力比较大,胖了不少,原本打算高考后立即带孩子去做近视眼激光手术的,但现在在军校体检前完成‘减肥+治疗近视’的双重任务难度比较大,最终家里经过商量后决定放弃这一规划,孩子成绩发挥也一般,虽然平常有在关注相关内容,但非常零散,面对96个志愿还是挺焦虑的。”问起报名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初衷,曹女士向记者这样解释道。

  通过诸多比较,曹女士家选择了济南的一家连锁机构,并多次请假驱车前往面谈、探讨方案。“有专家帮着整合、系统规划,比单打独斗要强,本身我们也懂一些基础知识,沟通起来比较顺畅,对填报方案还是满意的。”曹女士说。

  专家懂的是录取规则,最终方案会有“不完美” 

  8日16时结束填报,杨同学一家仍在与专家老师沟通,做最后的志愿填报方案微调。

  “平时比较社恐,在陌生人面前很难充分表达、展示自己。估分面谈与出分面谈,两次细算下来抛开录取规则解读以外,针对我个人的沟通时间还是偏少。”杨同学在回家途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机会点的把控上,专家老师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但对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学习能力、喜好偏向,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偏差,方案几次调整下来感觉还是中规中矩。”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各机构针对考生都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人格类型理论模型等一系列心理学测试来辅助了解学生,完成“破冰”,对考生的了解程度取决于测试结果与日常的沟通交流,考生难以在出分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全面沟通。然而志愿填报方案又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的“定制化”服务,双方沟通过程中有所保留或信息解读有偏差,便会导致志愿方案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