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 01:07 山东法制报
8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8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鲁政办字〔2020〕104号,以下简称《意见》)。记者获悉,我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已初具规模,海水淡化工程140个,产能达120万吨/日。目前,我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个,产能达37.6万吨/日,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总体要求
《意见》总体要求,计划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超过100万吨/日。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总体布局是一区、两园、多点、群星。全省整体创建全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青岛百发、烟台海阳两个具有辐射供水功能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产业园;在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6市沿海工业园区配套建设14个海水淡化基地,在潍坊建设2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基地,实现水盐联产;根据需求在全省32处有居民海岛建设海水淡化站,500余艘远洋船舶配备海水淡化装置。
实施五大发展重点行动
沿海工业园区“增水”行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在沿海工业园区周边建设海水淡化基地,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60万吨/日,推进淡化海水进园区,为园区企业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减轻当地淡水供应压力。
有居民海岛“供水”行动。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在有居民海岛建设海水淡化站,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5000吨/日,实现有居民海岛“岛岛供淡水”全覆盖,淡水供给稳定,解决有居民海岛供水安全问题。
沿海缺水城市“补水”行动。坚持海水有效替代与优化水资源结构相协调的原则,在青岛、烟台、威海等缺水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基地,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30万吨/日,推进淡化海水进入城市供水管网,提供安全可靠优质淡水,缓解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问题。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行动。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潍坊市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基地,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10万吨/日,推进海水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实现水盐联产。加快海水淡化浓海水中化学元素提取技术升级,推动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支撑行动。筹备建设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海水淡化专用材料、装备的协同攻关及产业化;支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精尖”人才团队;加快海水淡化综合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本报记者 张雅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