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抗马”采访手记:致敬那些不眠不休的基层干部们

2019年08月19日 11:17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吴军林 

  去年“温比亚”台风对寿光大棚造成的损害犹在眼前,今年“利奇马”又来了,带着更大的降雨量。作为全国著名的“菜篮子”,寿光大棚的喜与忧,牵动着人们的心。

  8月11日—16日,记者在寿光一线采访干部群众迎战“利奇马”。回想过去的一周,风雨中那一幕幕场景仍不时地在触动着记者的心弦。

  11日下午5点左右,“利奇马”登陆山东前,在尧河途径的纪台镇魏家官庄村,尧河河水几与路面持平。大风之中,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拿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加固尧河堤坝,闷头工作。

 

背着沙袋扶腰前行的年轻战士赵东旭 

  14日,在清水泊农场三分场弥河分流西坝决口封堵现场,22岁的解放军战士赵东旭,扛着近百斤的沙袋奔走。他不时地用右手扶腰,“腰没事,撑着它感觉轻松点儿。”

  他的战友清一色20岁左右,明显都是孩子模样。

  广大部队官兵、武警战士、公安干警和消防队员全力驰援、艰苦奋战;广大干部群众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共克时艰……这种种因素汇聚形成了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12日中午,记者来到纪台二中安置点采访,纪台镇政府应急办张女士向记者介绍了该安置点的基本情况。从11日凌晨四点接到群众撤离指令,到12日中午记者前去采访,两个夜里她几乎没有休息,嘴角有泡。采访过程中,她的语气低沉、迟缓,有持续工作的疲惫,也有救灾过后的短暂平静。

  她忙到了什么程度?

  有这么个细节:灾情发生后,昌乐县的秦先生买了1800多个馒头、100斤煎饼和矿泉水捐助到安置点。12日中午,这1800多个馒头已作为当天的午餐分给群众。记者问张女士,当时这些情景是否留有照片或视频,她说,根本顾不上给这1800多个馒头拍照或者录像,问了几个同事,也没人拍照。

  这天中午,两点左右,她才顾上吃午餐。和另外两位干部一起,一人冲了桶泡面。

  采访时,记者问她的姓名,她说,不用提名字,只说单位就好了。

 

  还是在纪台二中安置点,13日,为了采访一个捐了99台水泵供菜农抽水的志愿者团队,记者再次来到此处。采访期间,记者无意中得知,纪台二中校长李德全80岁的母亲病危,多日没有进食,纯靠营养液维持生命。而李德全始终坚守在学校,安置群众。是他的哥哥和姐姐在照顾母亲。

  采访中,只要谈到母亲,他的眼眶马上就红。但接着摆手,“不提了、不提了”,这样的场景至少出现了三次。“我和我父亲说,爹,回不去啊,我不能离开。他说,你忙工作就行,不用管家里。”

  最多的时候,纪台二中安置了3000多位附近村民。李德全和学校老师,是安置工作的主力军。“给老乡们烧水,搬运救援物资,打扫卫生……”

  13日中午,李德全的午饭时间是1点左右,和其他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吃的是白菜猪肉炖粉条。当时,安置点的400多位群众先吃完了午饭。

  15日,记者回访“1年遭2次水,眼哭肿白了头”的菜农吴保莲时,还认识了一位曾被当地百姓誉为“最美声音”的副镇长——上口镇副镇长、广陵总支书记赵新法。

 

上口镇副镇长、广陵总支书记赵新法在多个村的微信群里任群主 

  去年水灾期间,就是他在微信群里向村民们连喊四声:不准困觉,不准困觉!很有可能淹庄,抓紧时间撤!急切的喊话和提醒,让村民及时做好了撤离准备。

  初见赵新法,他皮肤黢黑,衣服上有泥巴,甚至还一身汗味。但在去年台风受损严重的吴保莲的嘴里,向记者夸赞最多的人就是这位赵镇长,因为他为群众操了很多心。

  记者在他的手机上看到,他在多个村的微信群里任群主。“口子老少爷们,台风来临,所有人员做好应急准备。从现在开始任何人不准在群内转发与防汛无关的信息。以免我在发布信息时,老少爷们看不见。切记切记切记!”台风期间,他在口子村父老乡亲交流1群里多次发布信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基层工作纷杂繁重,正是这些基层干部日复一日地与群众相亲、与泥土为伴。灾情来临,他们顾不上吃穿,顾不上休息;面对采访,他们寡言少语,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惟愿他们多多休息,多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