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16:46
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劳动仲裁、诉前调解、心理咨询服务……近日,记者走进枣庄市薛城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时看到,受理服务大厅窗口前,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办理各种业务,群众有序咨询、诉说需求;在这里,16个职能部门、40余名人员进驻,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做到“一站式”接、转、办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一地办、一次办、办彻底、彻底办”。
这是枣庄市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小、化解在早、吸附在基层,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个缩影。
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如何让群众在“少跑腿”的情况下尽快解决“烦心事”,既事关便民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近年来,枣庄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规范建成运行全市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凝聚调解合力、叫响调解品牌、夯实调解根基,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契合市域实际的“枣和好”矛盾调解品牌,解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密码。
优化流程 凝聚调解合力
“近年来,枣庄市积极构建‘党委政府领导、政法委统筹、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枣庄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德伟介绍说。
枣庄坚持因地制宜,制定三级矛调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完成全市73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全面与各级信访大厅打通,实现访调深度融合、全面衔接,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让分散的社会治理资源由“指头”变成“拳头”,实现“一站式”化解最大效能。对于群众来说,“多部门”变为“一中心”,“多跑腿”变为“跑一次”,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各类诉求都有对接的窗口,遇到疑难杂症还有“会诊把脉”,纠纷解决效率显著提高。
在薛城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服务大厅,只需轻触取号机屏幕,就能直通中心常驻的16家区直单位现场反映问题。“中心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说事拉理的地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会记录在案提级办理,实现群众纠纷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薛城区综治服务中心主任王宏伟告诉记者。
为给群众提供多元解纷服务,枣庄优化窗口布局和功能,整合综治中心、公法中心、诉前调解中心等5个部门,区级明确15家单位常驻、镇级明确6家单位常驻、其他单位轮驻、随叫随驻,快速响应各类诉求。设置“诉调对接、行业调处、研判接访”等基本功能区,提供受理、调解、仲裁、法律咨询等10余项服务。同时,引入心理咨询、律师团队等社会力量,打造个人品牌工作室80余个,凝聚“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
打造矩阵 叫响调解品牌
市级“枣和好”、滕州市“e善调”、峄城区“峄调即和”、山亭区“亭好调”、市中区“事中和好”、薛城区“善治薛城” 等县级调解特色品牌,公安“快警务”、法院“枣和枣好”诉前调、人社“听竹”工程、团委“青引领”工程、妇联“她守护”等行业调解品牌……这些特色调解品牌共同形成了枣庄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矩阵,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预防在前端、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同时,及时总结提炼了一批乡镇(街道)“枫桥式工作法”,推动枣庄市矛盾调解品牌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街道环绕市中区老城一周,兼具城市和乡村属性,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面临乡村治理主体弱化、治理环境复杂、治理对象多元等诸多难题,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任务繁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自2017年起,光明路街道率先在基层乡村成立“好商量”议事会,通过“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议事协商模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23年11月,“好商量”协商议事化解村级矛盾工作法入选山东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为夯实责任,明确任务,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运转,枣庄市坚持分级调处,完善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属地管理优先、谁主管谁负责”“市-区(市)-镇街-村(社区)-网格”五级流转等机制,明确矛盾纠纷受理事项和联动处置事项。同时,建立矛盾纠纷诉求对接反馈机制,持续推广使用“山东解纷码”,依托省“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平台,整合信访、“枣解决·枣满意”诉求办理平台、110接警等平台,汇聚全量矛盾风险数据信息,搭建纠纷研判模型,推动排查化解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全面助力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深化家庭婚恋、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领域排查矛盾纠纷4.03万件。
整合资源 夯实调解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枣庄市在要素上强保障,“一条龙”整合资源,加强资源统筹,完善保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市、区(市)两级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个案奖补资金,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个案奖补,累计拨付奖补资金600余万元。
“为提高调解人员素能,枣庄建立人民调解员与诉前调解团队的‘指导+反馈’工作机制,助力基层打造懂法用法、能调善解的专业调解队伍。2024年以来,向基层人民调解员发放业务书籍3000余册,推送类案示范裁判、剖析典型案例等124件,有力提升了基层调解员的工作水平和调解成效。”枣庄市综治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培介绍。
同时,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持续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内容。通过省“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平台对各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展日常巡查。对未达标建设或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区(市)、镇(街道)进行通报,形成权责清晰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在枣庄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枣庄政法机关发挥职能优势和力量资源,纵深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枣庄公安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为牵引,采取“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举措,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持续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做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枣庄检察机关以心理咨询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化解为契机,筹建了心理咨询专家团队并将心理咨询师聘请为特约检察官助理参与办案,推进信访矛盾实质性化解。枣庄法院积极融入矛盾多元解纷体系,推进法院诉讼案件诉前调解中心入驻各级“一站式”矛调中心,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枣庄司法部门与法院联合在立案庭设立完善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与信访部门完善访调对接机制,为辖区公安派出所和市县两级法院配备一批专职调解员,在各镇(街)派出所健全“公调对接”中心,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我们将深入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完善枣庄市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积极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矛盾纠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枣庄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国洲表示。(本报记者 马永文 陈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