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600多公里长的齐长城上,青石关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关隘。它地处淄博与济南莱芜交界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通往鲁国的“咽喉”之地。《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青石关,在县东北九十里。关北石径陡绝,两旁壁立千仞,一人荷戈,万人趑趄,号为天险。”在这里驻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有“齐鲁第一关”之称。

处在茫茫群山之中的青石关,见证着齐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深谋远虑与宏大经略。除此之外,从它修建完成的那天起,似乎还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蒲松龄出生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就是蜚声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公元1670年,也就是康熙九年中秋节这天的早上,30岁的蒲松龄骑着马从老家蒲家庄出发,一路向西南而去。
蒲松龄此行的目的地,是江苏省宝应县。前不久,他接到在宝应县做知县的同乡孙蕙来信,邀请他去那里做幕宾,帮助他处理公务。蒲松龄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又加上家庭出现经济困难,情绪十分低落。此去宝应县应聘,主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同时也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
青石关,是从淄博去江南的必经之地。
进山后,蒲松龄开始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谷向前行走,快到中午的时候,终于走出山谷,牵马爬上了青石关。站在青石关上,他回望来时那条幽深狭长的山谷,即兴写了一首诗《青石关》:“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走出青石关南门,蒲松龄来到不远处一棵老槐树下休息片刻,随即便翻身上马,继续赶路。
蒲松龄没想到,多年后,那棵老槐树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标记。
为备考乡试,在宝应县仅待了一年多的蒲松龄辞聘返回家乡。这是1671年,即康熙十年,也是一个深秋,他再过青石关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
此时,青石关下起了瓢泼大雨,加上大雨引发山洪,蒲松龄就被困在了这里。投宿无门,他只好躲在山洞里避雨。被冻得浑身发抖的蒲松龄,为抒发窘迫之情,写下了《瓮口道夜行遇雨》一诗:“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望门投鞭纵马入,庭户冷落绝炊烟。”
好在三更后风雨渐渐停了下来,蒲松龄寻得一户人家暂时住了下来。一碗热粥喝下,便酣然睡去。没人知道,那天三更后的他在睡梦中梦见了什么。是孤村荒野的笑声?还是只有在深夜出现的花妖狐媚?或是凄风苦雨中飘然而至的冤魂?这些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青石关的雨夜遭遇,最终以各种形式融进了《聊斋志异》奇异的鬼狐故事之中。
令人无语的是,从宝应县匆匆赶回淄博老家备考的蒲松龄,再次遭遇失败。
不过,蒲松龄虽然在科考场上屡屡受挫,却在39岁那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果没有这次转折,他的人生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模样,更不会有《聊斋志异》的问世。
1679年初春,蒲松龄应聘到现在的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坐馆,教毕家后辈们读书。毕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毕际有系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子,所以当地人便称他家为“尚书府”。
在这里,蒲松龄如鱼得水,一干就是30年,一边教书,一边广泛收集素材,潜心创作《聊斋志异》。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又一次来到青石关,在那棵曾停留过片刻的老槐树下摆了一个茶摊。他热情招呼过往的行人,表示喝茶不收钱,但是想喝茶就得讲一个故事。
路人中间有做买卖的商人,有上山采药的村民,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他们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他就及时把听到的故事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就这样,蒲松龄通过在青石关摆茶摊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民间故事。《聊斋志异》中有许多故事,都是他在青石关舍茶时听到的,比如《狐妾》《胡相公》《鸮鸟》《阎罗》《查牙山》《吴门画工》《小二》等篇目,皆与莱芜有关。

多年之后,依旧是一个秋天的上午,一个踽踽独行的落魄文人牵着毛驴,再次爬上青石关。这次,他要经过青石关去莱芜、泰安、临沂一带收集奇闻逸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青石关可以称得上是成就蒲松龄的地方。
就这样,蒲松龄摆摊舍茶,收集故事,一摆就是20多年,足迹遍及泰安、临沂、淄博等地。其间,他共收集到500篇鬼怪故事,以此为素材,蒲松龄终于完成了不朽巨著《聊斋志异》,他本人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今天的青石关,当年树荫下的那个茶摊,似乎还在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祁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