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中的“伊人” 是令人爱慕的女子吗

2018年04月08日 17:44  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黄意明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第二场,一开场就是年轻人念诵《蒹葭》的场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出自《秦风》,是《诗经》中的经典。此诗最大的特点是营造了一幅秋水伊人的画面,暗示目标的迷茫和往来求索的艰难。这是人类于追求之境中,心理和命运的某种象征。今天的言情小说和电视剧喜欢借用这一题材,更是对此诗的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此诗的主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诗中的“伊人”隐喻周礼,作者往来寻找象征着试图恢复礼乐制度。二是“招贤”说,“伊人”指贤才。三是现代学者倾向的爱情说,即男主人公在寻找心目中的理想佳人。从艺术的直觉来看,爱情说似乎更符合今人的审美心理。

  除上述三种基本观点之外,朱熹的点评亦颇具启发性。他认为,《蒹葭》一诗强化了寻找的艰难过程,但寻找的目标是什么,并不确定。钱钟书进一步明确,“在水一方为启慕之象征”。诸如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求仙山、哲人由器入道等,皆为其表现。这样的理解,就不再将主题局限于寻找某一制度或人物,而是代表人类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求索,拓宽了诗歌的理解维度。

  这里,仅就该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略作说明。

  其一,空灵梦幻的情境造成一种朦胧跳跃的时空,形成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感。

  秋水本身的意象是开阔浩渺、朦胧梦幻,这就为定位“伊人”增加了难度。而“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似乎总处于水的另一边。再从“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又进一步暗示时间的推移进行。如此,《蒹葭》的时空是不断变化的,使寻找理想目标变得更为艰难。

  此诗的真正妙处,就在于突破了同类诗歌“一意化为三叠”“一唱三叹”的模式,而同时引入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出梦幻的氛围,使得意境更为空灵蕴藉,解读空间更为伸展开阔。

  其二,“溯洄”和“溯流”揭示了寻找目标之路径复杂性。

  对于“溯洄从之”和“溯流从之”,一般理解为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地寻找。前者是沿波讨源、艰难求索的方法,后者是顺流而下、任其自然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达到理想目标的一般途径,然而前者艰难困苦、后者似易实难。而寻找未果的结局又暗示了理想实现之难,可谓开启了后代诗歌“英雄失路”母题的先河。

  千百年来,人们为何对《蒹葭》情有独钟?因为“伊人”乃是人生某种企慕的象征,由此即可引申出这样的思考:理想之所以难以达到,是由于目标常常处于游移和变换之中。就人生而言,一个希冀实现了,一个新的希冀又出现了,且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追求。所以,此诗是揭示人生之现实与希冀之间永恒的距离,描写了人类的某种悲剧性命运。

  总之,《蒹葭》以秋风美人为象征,暗喻追寻理想实现之艰难与方法之重要。诗篇委婉多情,意境朦胧幻美,深具哲理,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很高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