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和,这几位的霸业新起点

2017年08月04日 18:32  北京青年报 

  作者:刘永加

  2017730日,庆祝建军90周年的大阅兵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朱日和镇举行,习近平主席亲临阅兵,并发表重要讲话,展示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国威军威。朱日和,这个蒙语意思为心脏、勇气、胆量的地方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历史上的朱日和,属于苏尼特部,苏尼特部距离北京有九百六十里,东西长四百零六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这里是元太祖十六世孙图鲁博罗特的封地,之后传到库克其图墨尔根,称为苏尼特。库克其图墨尔根将苏尼特分为东西两路,分给四个儿子。后来他们都曾归属于察哈尔部落,到了后金时期(明代晚期)苏尼特由于受到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的欺压,就迁移依附了喀尔喀部落。历代的苏尼特都是军事要地,这里大漠戈壁,从来都是绝佳的战场。更是历代大帝建功立业的军事起点。

  成吉思汗

  开始第一次西征,问罪花剌子模

  800年前的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六月,在朱日和以北、克鲁伦河上游河畔,大帝成吉思汗的60万蒙古大军正准备誓师出征。一脸庄严的成吉思汗检阅了他这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远征军,他们将肩负起蒙古成就霸业的重任。随着成吉思汗的一声令下,第一次西征开始了。

  话还要从头说起:13世纪初,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部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先后攻灭了草原上的多个小国和部落,蒙古帝国的声望远播。就连隔着西辽国的西方大国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即国王,也派使者前来觐见成吉思汗,其实他的目的是想了解蒙古不断扩张的现实情况。面对来使,成吉思汗当然很高兴,盛情款待了使团成员,并表示:我们双方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要让商人自由通行。1218年,成吉思汗灭掉西辽国,蒙古帝国开始与中亚国家花剌子模接壤。花剌子模人以经商著称于世,蒙古帝国兴起后,大批花剌子模商人来到蒙古,通过与蒙古人的贸易,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春,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在布哈拉接见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倡议,双方缔结了和平通商协定。

  此后,成吉思汗根据两国达成的通商协议,派出由450人组成的大商队,用大批骆驼驮着金、银、丝绸、驼毛织品、海狸皮、貂皮等贵重商品,带着成吉思汗给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的信前往花剌子模。商队行至锡尔河上游花剌子模国的讹答剌城后,因守将海儿汗贪财,将商队扣留,并派人报告沙摩诃末,谎称商队中有成吉思汗的密探。沙摩诃末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便下令处死商队成员,并没收其全部财物。海儿汗遵照沙摩诃末的命令,杀害了蒙古商队成员,其中只有一人从牢里逃出,向成吉思汗报告了商队被害经过。

  成吉思汗闻讯非常生气,发誓要为死者报仇。但他还是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于是,派了3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索要肇事者,以便和解。使者向沙摩诃末国王转达了成吉思汗的原话:“君前与我约,保不虐待此国任何商人。今遽违约,枉为一国之主。若讹答剌虐杀商人之事,果非君命,则请以守将付我,听我惩罚,否则即备战。”沙摩诃末对此置若罔闻,不仅杀害了使者,而且将两名副使的胡子剃光赶回。这让成吉思汗彻底死了和平的心,决定亲率大军向花剌子模问罪。这才有了开头成吉思汗在朱日和检阅部队,誓师西征的一幕。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经过四年的奋战,占领花剌子模国后,杀死了仇人海儿汗和花剌子模国王沙摩诃末,达到了预期目的。成吉思汗于蒙古太祖十八年(122310月下诏班师回国,命自己的长子术赤镇守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实属罕见,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意义非凡。西征的最后胜利证明了成吉思汗这一战略抉择是十分正确的。这次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蒙古帝国的国际声誉和威望,同时充实了蒙古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以及对蒙古军事技术、生产技术、社会管理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提高也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为蒙古帝国新的征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康熙大帝

  大阅兵后,征剿噶尔丹

  清康熙三十年(1691),正在率军征剿噶尔丹的途中,大帝康熙来到了朱日和以南的多伦诺尔地区。为了争取大多数,他一边安抚饱受噶尔丹骚扰的喀尔喀民众,一边举行了喀尔喀全体贵族会盟,对喀尔喀蒙古部落间的矛盾进行调解,评定是非曲直,然后颁赏封爵。接着康熙举行了大型阅兵。对于阅兵,康熙曾说:“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兵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预为整备,朕将亲阅焉。”

  到了阅兵的当天,康熙亲自前往阅兵营地,去礼服,换盔甲,在大臣们簇护之下,到武场,高奏军乐以壮军容,大阅开始。参加大阅的部队包括八旗部队、八旗满洲火器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等,人数众多。八旗将士左右分开,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列左边,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列右边,其他各部队依次排列。首队前锋、护军、骁骑营士兵依次出阵,其他各营士兵紧随其后,最后是火器营士兵。随着吹响的螺声,八旗士兵演变各种阵法,如此反复数次,最后将队伍还原成大阅之初的队形,大阅兵结束。康熙之所以在朱日和举行阅兵仪式,主要是为了展示国威军威,震慑叛匪噶尔丹。

  清朝时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然而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向清朝政府请求保护。康熙先礼后兵,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皇帝分析了严峻的形势后,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胆敢冒犯大清帝国,虽远必诛,于是康熙宣布他决定亲自率军征剿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率大军分兵两路进击噶尔丹,经过几个回合的打击,噶尔丹被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弃了营寨逃走。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康熙闻讯坚决地命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却重新招兵买马。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皇帝想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以罢兵休战。可是,噶尔丹没来还不说,他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甚至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猖狂至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决定第二次亲征,又是打得噶尔丹落花流水,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经过康熙皇帝的两次亲征,噶尔丹叛乱集团也算是土崩瓦解了,但是噶尔丹残余势力仍然继续顽抗。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第三次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经很狼狈了,他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占领;噶尔丹的残部听说康熙皇帝再次亲征,有的望风而逃,有的弃戈投降,甚至愿意做清军的向导,活捉噶尔丹。走投无路的噶尔丹落得个服毒自杀下场。这样一来大清帝国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了整个漠北蒙古。

  康熙三次亲征平定了噶尔丹的分裂叛乱,不仅展示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坚强意志,实现了维护、巩固西北边陲,消灭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的目的,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走向强大的国家形象。

袁世凯

  击溃外蒙叛军

  自康熙大帝歼灭噶尔丹叛军,恢复了对蒙古的统治以后,朱日和所在的苏尼特旗,历经变迁。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开始设立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

  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又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民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的地位和名字历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又改回锡林郭勒盟。

  尽管朱日和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地区历经变迁,但是作为军事要地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化。其中1913年发生的锡林郭勒盟-察哈尔战役,影响尤为重大。

  辛亥革命后,以外蒙古哲布尊丹活佛为首的亲俄势力趁着清王朝统治危在旦夕之际,于1911121日,宣布外蒙古独立,成立了博克多汗政府。其后不久,为了组建一个所谓的“大蒙古国”,随之博克多汗政府向内蒙古各盟旗发出“檄文”,号召其归属博克多汗政府。

  此时,中国已经成立了民国政府,袁世凯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对于近在咫尺的内蒙古地区也是高度重视,在加强归化、多伦、张家口等地驻防兵力的同时,为达到争取蒙古札萨克王公、稳定人心避免战争的目的,又对内蒙古各盟旗封建上层采取了拉拢措施,于1912819日,颁布了《蒙古待遇条例》,此后又对蒙古王公普遍予以加封晋爵,初步稳定了动荡不安的内蒙古政局。

  然而,针对袁世凯政府加强控制内蒙古的种种举动,博克多汗政府决定予以反击,他们积极组织军队,准备用武力驱赶民国军队,以达到统一内蒙古的目的。1913年初,博克多汗政府发动了统一内蒙古各盟旗的战争,一举打到了朱日和所在锡林郭勒盟-察哈尔一带。

  本来就不想打仗的袁世凯,此前所采取的绥靖措施就说明了袁世凯的态度,但是叛军打到了家门口,则义无反顾了。袁世凯指挥民国政府军队,在朱日和一带,和博克多汗政权的军队展开了决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击溃了博克多汗军队,粉碎了博克多汗政府以武力统一内蒙古的“南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