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科技大省,也是创新大省,人才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
4月10日,国新办就“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举行新闻发布会。海报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山东科技创新能力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大优势。
从投入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连续两年超过145亿元,带动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1%。
从成果来看,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
从人才来看,国家级领军人才达到7400余名,2020年以来年均集聚高校毕业生81.8万人,较2019年增长43%。
从产业来看,去年,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35%、提高3.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据介绍,接下来,山东将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要有“四个关键”:
一是政策集成规划引领。山东正在研究制定“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同时,将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中。
二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山东今年要实施100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这当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不低于90%。同时,还要重组200个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由企业承担的比重达到75%左右,真正让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站“C位”、唱主角。
三是把好成果推向市场。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工作,每月遴选5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对接路演活动,每年评选10项左右标志性成果,推动更多的好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四是打造一流创新和产业生态。深化科技奖励、人才分类评价、成果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动香港科学园山东分园建设,今年争取落地技术合作项目500项。深化实施泰山人才工程和领军人才“筑峰计划”,举办第三届人才发展大会,让更多“千里马”在齐鲁大地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