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一颖 赵琳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代表:
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报告提出,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这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目前,我国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但基础研究还需提升,产业链仍有堵点、断点。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需要政府组织协调、展开联合攻关。
建议政府在以下方面发挥好组织作用:一是需要集成创新、攻关难度大的产业。例如,集成电路需要联合高校开展基础理论创新,联合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二是市场容量小、企业没兴趣投资开发的产品,但它们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例如,芯片产业需要很多化学品,这些产品的研发生产需要政府组织支持。三是经过自主开发、成功生产并能替代进口的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需要组织推广和试用。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教授孙蓉委员: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之基
基础研究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和基石。当前,山东正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是夯实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之基的务实之举。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转化研究等学科边界,立足各领域发展特点,细化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办法,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活力。定期关注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聚焦企业科技发展难题,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精准的产学研合作,确保转化成果能够惠及更多企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产业要反哺基础研究,为研究人员心无旁骛攻主业提供条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田俊霞代表:
引育并举,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
航空工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科技创新贯穿全过程。跟跑阶段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跑阶段更多的是集成创新,未来要实现领跑,必须注重原始创新。现在,许多技术研究领域已进入“无人区”,没有经验可遵循,我们要集智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想用就有、想干就能”。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议山东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注重吸引、留住省内优质生源。统筹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引进规划,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储备,结合国情和山东实际,加强领军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韩峰代表:
5G赋能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点之一。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等特点,已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
近年来,山东推动智能化发展,加快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应用。齐鲁石化正进行数字化转型,需充分借助5G赋能,塑造新优势、开辟新空间、培育新动能。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特殊性,建议加强5G行业应用顶层设计,出台5G行业应用政策,强化社会网络资源整合利用,提升5G建设效率。建立健全行业5G建设环评标准和相关规范,畅通绿色通道,稳妥推动5G在石油化工等行业落地应用。加大5G相关基础设施投入,推进5G终端轻型模组在能源企业的广泛应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思金委员:
守护人民健康,打造高素质医学人才队伍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是省属医科大学的使命担当。高校是人才会聚之地,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建议国家更加关注和支持省属医科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学及相关专业教育质量。
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和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省属医科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更多关注支持。充分考虑其建设一流平台的迫切需求,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提升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赋予省属医科大学承担更多改革试点任务,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支持一流综合性高校及国家级科研院所、教学及科研平台等与省属医科大学在人才引进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探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协作共赢。
青岛啤酒科研开发中心主任尹花代表:
用科研创新成果满足百姓高品质生活需求
企业的科研创新一方面立足于满足消费需求,一方面肩负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实践。
围绕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着力于丰富百姓餐桌,科研创新转换为产品创新的落地速度不断加快,近年来我们研发9大系列70多种产品。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青岛啤酒聚焦产业链全链条深入细分研究,深耕酵母菌株、风味图谱和调控、酿造关键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并积极在包装材料的减量、减塑、可循环、可降解以及酿造技术的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研究,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