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谨防三个误区

2024年06月27日 00:16 

 

 

各省市高考分数陆续出炉,填报高考志愿也被提上日程。伴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传导,高考志愿填报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些机构面向考生推出各种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各种焦虑营销也相继登场,所谓“七分考,三分报”成了一些人有意渲染“志愿焦虑”的口头语。这些人强调,选择大于努力。选个好专业,似乎就可以从此一劳永逸。

  一方面,考生“用脚投票”,放弃一些就业预期不被看好的专业。2023年高考招生期间,由某著名大学承担的农村专项计划不得不多次降分才完成招生计划,原因之一就是不少考生对相关专业的就业预期不理想。事实上,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社会需要、盲目开办专业的现象,尤其是开设成本低廉的个别人文社科专业与艺术专业。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不断拧紧螺丝。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此次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服务国家战略、强化交叉融合、突出就业导向等,因此,压缩了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增加理工农医等的专业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增设适应“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

  毫无疑问,重视专业是正确的,但是,也需同时谨防对专业的3个认识误区。

  第一,学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过于重视专业的背后,暗含着一种认知,即专业和行业是强关联关系,专业就等于行业。然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学什么不干什么才是一个普遍现象。马云是学英语的,刘强东是学社会学的,早期互联网精英有大量的文科生。记得此前曾看到一位美国学者的报告称,在美国9000多万本科以上受教育人群中,有73%的人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第二,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在志愿填报市场上,经常遇到一些人信誓旦旦地称某某专业的就业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坦率讲,对这类说法必须保持警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而言,本科学习需4年,硕士毕业需7年,如果再读一个博士,10年就过去了。4年、7年甚至10年时间,一个行业很有可能从兴到衰,抑或从衰到兴。比如2022年各高校的土木专业录取分数线大跌,原因之一就是对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即便已经就读的同学也有人选择离开。2022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次性转出98人,0转入。而就在2020年时,某高考志愿填报的网红指导还推荐大家选择土木工程专业。

  第三,选择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专业。事实上,人工智能将影响所有行业和专业,只不过因为行业的差异,受到影响的过程和节奏是不同的,比如最初是后部的10%、20%,逐渐推进到后50%、60%。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可见的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头部最优秀的那些人。

  那么,面对如此多变的未来,选择什么专业才可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很多考生与家长的诉求,希望以一个最好的专业选择,从此走上蒸蒸日上的人生之路。这种愿望自然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志愿填报市场就是捏准了考生与家长的这一迫切需求,一些所谓专家纷纷以“掌握独门秘籍”,高价卖起了“神药”,渲染“选择大于努力”。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怎么理解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减薪,以及所谓的“35岁危机”?

  因此,对于多变难测的未来,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首先,掌握扎实的学习能力,这其中包括学科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确保我们随时可以根据需要从A迁移至B。其次,尽可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人生是扬长避短,你最擅长的,就是你的热门。自己擅长的,往往可以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千万不要补短,更不要盲目追求热门。芯片人才欠缺,但是你的物理数学都不好,就不要勉强自己了。第三,持续的奔跑,不懈的拼搏。如果具备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与需要,不断前行,才可能成为所在行业头部的那10%,立于潮头之上。(陈志文,作者是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