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的“形象工程”也应问责

2018年02月11日 17:40  新京报

 

  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政务App,其建设、开发都不能是抱着尝p鲜、赶时髦或充政绩的心态,不能是对互联网+概念的叶公好龙。

  下载了40多款政务软件,近二分之一都无法正常使用;这些软件评分普遍偏低,下载用户也很少,有用户点评有本事不要通过单位必须下载;其中,山东省政务服务软件频繁闪退,福州晋安区政务软件上的资讯点击一次浏览量却增加10多次;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直指,超过40%的省部级机构单位的政务软件存在各种链接失败、兼容性差等问题……

  日前,央视以《手机上的形象工程》为题,聚焦了大量政务App使用难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记者联系山东政务服务软件的主管部门,涉事工作人员竟回应:这款软件办不了事,办理不行、申报都不行,谁告诉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

  谁告诉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雷语,的确有些刺耳和反逻辑——政务App的功用,当然得指向办事,否则要之何用?但这却道出了很多政务App不堪用的尴尬现实。

  事实上,部分政务App Bug一堆、形同鸡肋的情形,已非首次曝光。只不过,这次央视的报道,以更多的样本呈现出了政务App鸡肋化的普遍和严重。

  这么多政务App,从移动端的便民工程变成手机上的形象工程,殊为可惜:本来这些意在搭移动互联网快车,打着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口号的政务App,承载了政务服务与时俱进的期许,其开发和维护也耗费了不少公帑。如今却沦为移动版僵尸网站,成为摆设式存在,这是对公共投入的浪费,也延宕了公共服务的渠道拓殖机会,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鉴于此,显然有必要像治理僵尸网站那样,治理手机上的形象工程。对各地方、部门而言,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政务App,其建设都不能是抱着尝鲜、赶时髦或充政绩的心态,不能是对互联网+概念的叶公好龙,而应该纳入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大盘子中,打造成公共服务的平台延伸、政府形象的展示窗口。

  针对不少政府网站僵尸化的病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2016年则以季度抽查通报为抓手开展全国政府网站常态化监管,20175月份还首次公布了不合格政府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的问责情况。就在前不久,国办函〔201812号文还要求,政府网站不合格或整改不到位,将被问责,问责情况按季度统计,每年131日前集中公示。

  正因为对僵尸网站的从严治理,包括整合、清理和规范,北京市去年底就提出,到2018年底,在各项服务提质不减量的前提下,把全市1042家各类政府网站精简90%以上,只保留80多家;有些地方官员,如海南儋州市商务局长,还因政府网站首页长期未更新而被立案审查。

  对那些鸡肋化的政务App,或许也该有系统化整治:对其进行必要的抽查、普查,并跟政府网站那样纳入绩效考核;针对那些连区县一级、基层部门都上马App项目的情况,强化共建意识,该整合则整合。而对于不合格的政务App,该启动问责的也不应含糊。

  总之,不能任由手机上的形象工程毁政府形象的情况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