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报:风景这边独特

2010年12月8日8 12:20 

  气温高不过读者的热情,阳光亮不过读者的眼神。6月27日上午,“农行杯”大众报业集团第二届读者文化节在济南泉城广场隆重开幕,集团旗下十一报五刊一网站各显身手,《山东法制报》的展位风景独特。
  8点多钟活动一开始,本报展位前就挤了几十位读者,争相索要山东法制报《法镜周刊》。65岁的田老师拿到报纸坐在地上就填起刊登在报纸尾页的“有奖问卷调查”栏目来来。“党报晚报生活报,再来一份法制报,这就是我们家的‘报纸组合’。法制报我看了十几年了,原来是单位订,退休后就自己订。我感觉它专业性强,可以学到不少法律知识,在生活中也很有用处。我觉得呀,法制报就是要做出特色,注重实用性,加强宣传,就能吸引读者。有时候读者看不到,不但是报纸的损失,也是读者的损失,他们失去了一个学习法律知识的好途径呀!”

        
  田老师说,他原来是某国防企业的工会管理干部,处理很多单位事务时都需要法律知识,“我不是学法律专业出生的,开始的时候有些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很苦恼。后来单位订了《山东法制报》,我就从上面看案例,看它是怎么发生的、法院怎么判决的、律师怎么分析的,很长见识,工作也慢慢得心应手。退休以后,我自己订了一份。《法镜周刊》我经常看,上面的故事很有趣,养生知识也很实用。我们家11口人,都是大家传着看。”
  与田老师相比,山东化工集团退休职工安先生与本报更有渊源。几年前,他所在的宿舍区有人违章建储藏室,离他所住的一楼太近,给生活带了诸多不便。他找了很多媒体,最后本报的王志勇记者进行了报道,从那以后,他就成为本报的忠实读者。在现场,两人很快认出了对方,热烈地聊了起来。安先生在提交的《法镜周刊》有奖问卷调查上特别注上一句:“向《山东法制报》和《法镜周刊》编辑、记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前来索报的读者中,还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20岁的房会堂是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艺术专业的学生,他是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山东法制报》。“去年我一个同学假期打工的时候上了当,干了一个月的活没拿到钱,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自认倒霉。有一次我偶然从你们的报纸上看到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就去跟那位同学说了,以后再出去打工我们就会多个心眼儿。”
  还有一些读者是带着法律问题有备而来,到了现场就拉着工作人员问这问那,有咨询房产转让的,有咨询保险赔偿的。报社有众多法律专业人士,一一给予了详细解答,他们都满意而归。
  “我们不光有现场答卷送伞,这期《法镜周刊》后面还有有奖问卷调查,奖金丰厚,所以现场都抢疯了,桌子差点压垮,我嘴上还挨了一下子。”现场发放《法镜周刊》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带了3000份报纸,很快就被抢光了,有奖问卷调查收了这厚厚的一摞。”
  “希望深入社区、居民区进行宣传”、“加强深度评论”、“希望提供律师咨询”、“增加热点报道”……调查问卷上的.一条条一项项,都寄托着读者的深情厚望。
 “不做大而全,专做精而深”,读者的期望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苏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