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匠心美、乡情美、互鉴美、创意美……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非博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据悉,本届非博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突出“人民的非遗 文化的瑰宝 ”“融入现代生活 创造美好未来”等理念,邀请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置“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美在创意与共享”等重点板块,全面展现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一步一景,一展区一特色
主场馆共设置“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年主题展、山东展区、“和合共生”民俗荟等三大展览区域。走进展馆,热闹喜庆的非遗表演正在主舞台欢腾上演,鼓子秧歌、常德弦丝、形意拳等各类非遗艺术表演轮番登场,在场观众纷纷叫好。“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以及“健康养生区”分布在展馆一楼主舞台两侧,非遗传承人们纷纷带着自家“绝活”向市民游客展示。
在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展位,藏族唐卡(菩提叶唐卡)非遗项目传承人旁边围了不少市民游客,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传承人在薄如蝉翼的菩提叶上进行绘制。“这些都是矿物质颜料,以金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有用植物颜料相配的。用这些在处理过的菩提叶上绘制我们藏族特有的图案,也就形成了菩提叶唐卡。”
“好!老先生太厉害了!”另一边,王氏熟梨展位内一片叫好声响起,80岁高龄的第六代传承人王玉成正吹着自制的竹子乐器为大家表演百鸟朝凤,不时用力吹起高音,引得旁边的市民游客连连称赞。“老先生的精气神很感染人!”一位来自天津的董先生说。
美在创意与共享,让非遗传向更远方
在展馆二楼的“美在创意与共享”展区,太极拳互动体验、AR“逛”马街书会、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线上设计体验等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驻足体验。“这是科技与非遗的碰撞,我觉得很惊喜,没想到还能用这种方式去体验这些非遗项目!”来自四川的马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曲艺爱好者,每年都会去河南参加马街书会,没想到这次在非遗博览会上“偶遇”了以AR形式呈现的马街书会。“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曲艺盛会,每年正月十三全国说书艺人汇聚在一起,为大家带来曲艺视听盛宴。我们目前做的‘马街书会AR交互体验’项目,就是想把马街书会的曲艺体验带给更多人。”郑州轻工业大学“马街书会AR交互体验”项目负责人张搴向记者介绍。
旁边的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线上设计体验项目运用眼球追踪技术,让操作者无需佩戴设备即可实现与非遗项目的3D交互。“操作者站在屏幕前,摄像头就可以识别到操作者的眼球,此时操作者眼中看到的就是从屏幕里立体出来的物品。”北京联合大学项目负责人苏高峰告诉记者,操作者可以根据提示,更直观方便地了解并体验非遗产品制作过程。“这对于实现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非遗之美,让生态更生动
在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展位,不少市民游客被其展示的一个台灯吸引。“这个台灯的灯罩是什么做的?花纹这么奇特!”“这个灯罩原先是一个瓷碗,破损后我们用锔瓷工艺复原之后,做成了这个台灯。”展位负责人介绍,明溪肖家山锔瓷技艺是修复瓷器的民间绝活,工匠用备好的铜片或用铜线做出的U字型锔钉,对破损部分进行修补、修饰,使破损瓷器得到完整修饰。为了使得这项技艺融入社会生活、传承下去,非遗传承团队将修补后的瓷器与生活中的物品相结合,制作成新的产品。“比如这次我们带来的台灯、摆件等等,虽然瓷器破损了,但这项技艺能让破损的老物件以新的方式陪伴在人们身边。”
“这实际上是对一些文化形态进行保护的最后方式。”来自无锡的研究生小李对这项技艺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族中有一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老伯,十几年间为别人修复了上百件老物件,其中就有一些是传家宝,“这些老物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印记,对于文化形态的传承,预防性保护是一方面,实在无法预防的,做好修复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据悉,本届非博会将持续至10月21日。展会期间还推出“小小手工匠”研学、“非遗小舞台”展演等活动,举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非遗品牌发布等活动,促进传承人、企业、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合作,组织近百家专业采购商参会,促进供需对接,进一步丰富群众观展体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陈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