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26国际禁毒日】站在黑暗的边界守护光明——向禁毒警察致敬

2024年06月26日 20:19 


有人说,禁毒之路犹如在黑夜中行走、刀尖上舞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是一个个勇敢前行的禁毒警察站在黑暗的边界守护光明。他们奔跑在每一个现场的身影是为“铁的证据”日夜奋战的勇士,是禁毒路上帮助走上吸毒“不归路”的人重返正途的“摆渡人”……

奔跑在每一个现场

“让家人对我工作少一些知晓,是我对他们的保护方式”

在地下车库追逐逃亡的贩毒人员、进入堆满外卖盒和空针管的凌乱房间、日夜查看上千个电子监控画面……这些影视剧中常见的片段,正是济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郇帅的工作日常。禁毒工作作为一项主动警务,在案件经营、收网把控和目标人员的选择方面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选择并持续做一名禁毒警察,需要对这项工作拥有足够的热爱。

起初因学业接触禁毒时,郇帅心中还有些犹豫,一方面是对禁毒知识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家人的担忧。但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郇帅深切体会到毒品问题对社会影响之深,强烈的使命感让他逐渐对禁毒工作产生热爱。“那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若有机会,一定要从事禁毒工作,我们多努力一分,这个社会就能有更多人站在阳光之下。”

在济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从事禁毒工作的6年间,郇帅与家人达成了一种默契:每次去外省办案,只告诉家人是去“出差取证”,其余情况不多言说,家人也不再多问,但还是会嘱咐一句“注意安全”。“让家人对我工作少一些知晓,是我对他们的保护方式。”在郇帅看来,禁毒警察是神圣的职业,行走于光与暗的边界,直面危机四伏的隐秘战场,他们的对手穷凶极恶,往往面对抓捕时不惜以命相搏。有时面对家人的担心,郇帅总会以“有经验、有装备、有战友”给予安慰,告诉他们大家都会平安归来,内心却坚定了信念,“即便有危险,我们也会冲锋在前。”因为奔跑在每一个禁毒现场,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热爱的事业。

“铁的证据”日夜奋战

“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从派出所民警到刑警,从刑警到禁毒警,从扫黑除恶到禁毒人民战争,“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从警13年,始终奋战在打击违法犯罪一线,是滕州市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马文平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在今年枣庄市侦破的一起打击毒品系列案件中,根据一个偶然的线索,马文平与同事层层研判,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仔细研究分析百余张照片和上万个视频,最终确认了4起贩卖事实,打掉8个犯罪团伙,“吃住在车上,永远在路上。”是那段时间马文平和同事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是马文平成为禁毒警察的第一年,多年的刑警工作经历让他对抓捕和打击行动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在禁毒工作中,最让他感到头痛的,是审讯时,吸食和贩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在精神上难以剔除的“顽疾”。“明明是面对面的对话,却会让人觉得中间隔了一道难以沟通的屏障。”马文平知道,这些犯罪嫌疑人都是前科累累的犯罪分子,早已做好了负隅顽抗的准备,没有“铁的证据”摆在面前,他们不会轻易松口。而为了那份“铁的证据”,马文平经常与同事一起接连奋战几个日夜。“不光要抓到吸毒、贩毒的人,打破贩毒的整张网络,要实现涉毒案件全链条打击。”马文平想,这是禁毒警察的辛苦所在,也是禁毒工作的魅力所在。

做好禁毒路上的“摆渡人”

“我们的职责是帮他们找回自我”

“我要衷心感谢你们。没有这场劫难,我不能完成三十而立的醒悟,生命不会得到重生……”这是一封服刑人员写给滨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的感谢信中的内容,写信人曾是一名大学生,母亲过世,父亲卧病在床,未能禁住利益诱惑走上制毒道路。当初在审讯期间,他与其他制贩毒品的犯罪嫌疑人一样,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办案民警了解到其家中情况后,与滨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从事吸毒人员管理工作的民警孙娟一起,帮忙给其家人办理了低保,唤醒了他的良知,供认了所有犯罪事实。

已经从事了4年吸毒人员管理工作的孙娟,见过许多不得已走上吸毒道路的青年有的早早辍学,在外工作时不幸染上毒瘾;有的在校期间,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还有像那位写感谢信的服刑人员一样,未能禁住利益诱惑走上吸毒、贩毒道路。“他们迷失了自我,我们的职责是帮他们找回自我,开启新的人生。”孙娟这样看待她的职业。她认为,在禁毒战线上,不仅要有冲锋在前的勇士铲除“毒瘤”,还要有帮助走上吸毒“不归路”的人重返正途的“摆渡人”,她的工作,就是这个“摆渡人”。

开展社区康复和戒毒、给戒毒人员介绍工作、定期走访谈心……在孙娟和同事的努力下,全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实现有效管控。每当有一个吸毒人员重新找回自我、以崭新的面貌重返社会,孙娟的内心就会多一分欣慰。“至此,我们的工作就算没白做,这项工作的意义也就达成了!”

 

(陈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