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振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要跳出海洋看海洋,坚持海陆统筹。让我们分别望向山东的海上和陆上。
向海上看,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5月20日在青岛交付运营。“国信1号”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国信1号”可以根据鱼类生长需要进行游弋式养殖,共设有15个养殖舱,每个养殖舱相当于1个半标准游泳池,通过15台水泵从水面以下14米汲取新鲜海水,与舱内水体不间断交换。“国信1号”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移动海洋牧场”驶向“深蓝”。本次交船运营后,预计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于今年秋季起捕上市。
不仅是国信1号强大。山东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为海洋牧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集来福士将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其自主研发生产的“经海系列”,可搭载5G通信、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能够让鱼群在一个类野生的环境下生长,保证产量和品质。收鱼只需要按下按钮两到四个小时,就将整网鱼全部提出来。有了技术的加持,“蓝色粮仓”鱼儿满不再是梦想。
陆上需求,海上满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满足国人对优质蛋白的需求,海洋是巨大的“蓝色粮仓”。山东建设“资源修复+生态养殖+高质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发展海洋牧场,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产粮”能力。“十三五”期间,山东已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到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
向陆上看,山东内陆城市正不断“缩短”着与海洋的距离,甚至释放出海洋吸引力。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这让地处鲁苏皖豫交界处的枣庄,吸引周边地市企业经由此将货物发往海外,因为从枣庄发货每个标准集装箱可节省成本约400元。
对内陆城市而言,货物通关不便是进出口企业最大的痛点难点,枣庄内陆港圆了枣庄人的“沿海梦”。
2019年9月,枣庄联合山东省港口集团启动运营山东港口枣庄内陆港,成为自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以来,全省第一个启动运营内陆港的地市。
作为首家“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海关创新便利监管模式、功能最齐全的内陆港,枣庄内陆港具备便捷通关、进口转关、内外贸全程、国际贸易、现场服务等功能。经青岛港海运进出口货物在枣庄海关监管场站就已完成“属地报关、属地产生运抵并查验施封”业务操作,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海港功能与内陆地区深度融合,把省内出海口搬到了枣庄企业的家门口。
枣庄内陆港从无到有,使沿海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打造出一个立足鲁南、辐射鲁苏豫皖的货运物流中心。
海洋资源,内陆共享。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北段,7座沿海城市烟台、青岛、威海、日照、东营、潍坊、滨州如珍珠串联于3345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上,坐拥着海洋带来的区位优势。而海港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拓展全球市场,也是广大内陆地区企业渴望分享的资源红利。山东依托内陆港,把海洋“推进”内陆,放大沿海区位优势。
山东港口与济南、枣庄、淄博、泰安、菏泽等城市携手开展内陆港、海铁联运布局,加速海陆联动的步伐。目前,省内9个内陆城市基本都已布局建设内陆港,不少城市的内陆港已成为当地向海贸易的新通道。山东还借助内陆港,帮助更多内陆城市、内陆省份分享海洋红利,实现“东西互济、陆海联动”。
今年4月,安徽(淮北)内陆港成为山东港口在全国布局的第28个内陆港。此前,兰州、西安、郑州等黄河流域的节点城市也成为山东港口的内陆港布点。经由海洋,越来越多的内陆企业将贸易的网络伸展至全球;经由山东,海洋资源向内陆辐射的力度愈深愈强。
化优势为胜势,化潜力为动力。这些年,山东着力建设海洋强省,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202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4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比2012年增长65.4%,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8%,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
发展海洋经济,我们用海洋般深邃的时代眼光,长远谋划海洋经济;用海洋般广阔的全球视野,找准山东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用海洋般经年不竭的澎湃动力,推动海洋高效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之一。山东正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
依海而立、向海而兴,山东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