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山东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9,同比改善14.1%

2022年04月27日 23:58 

4月27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年一季度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及生态环保领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记者在会上获悉,2022年一季度,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9,同比改善14.1%;优良天数比例为75.4%,同比改善11.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1.1天,同比减少4.5天;全省153个国控考核断面中,110个水质优良,占比71.9%,同比改善1.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综合成绩去年跃居全国第一。

一季度全省重污染天数1.1天,同比减少4.5天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2022年一季度,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9,同比改善14.1%;优良天数比例为75.4%,同比改善11.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1.1天,同比减少4.5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浓度分别为53、82、12、31微克/立方米和1.3毫克/立方米,均同比改善,改善幅度分别为10.2%、21.2%、20.0%、13.9%、23.5%。

16市中,威海、烟台、青岛等3市环境空气质量最好,菏泽、枣庄、聊城等3市相对较差;烟台、滨州、东营等3市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列全省前三位,枣庄、菏泽、济南等3市同比改善幅度列全省后三位。

全省159个县(市、区、高新区、开发区)中,环境空气质量列前十位的是: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火炬高技术开发区、荣成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环翠区、文登区,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市乳山市,烟台市莱山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列后十位的是:菏泽市牡丹区,济宁市嘉祥县、金乡县,菏泽市成武县,济南市平阴县,菏泽市鄄城县、郓城县,聊城市临清市,济宁市曲阜市、汶上县。

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2022年一季度,全省153个国控考核断面中,110个水质优良,占比71.9%,同比改善1.3个百分点。

16市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最好的3个市是:济南、淄博、枣庄,菏泽、东营、济宁等3市相对较差;滨州、泰安、潍坊等3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最好,威海、临沂、济宁等3市变化情况相对较差。

全省159个县(市、区、高新区、开发区)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最好的十个是:济南市南部山区、天桥区,东营市垦利区,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牟平区,淄博市文昌湖区,临沂市蒙阴县,潍坊市昌乐县、昌邑市,枣庄市山亭区;后十位是:菏泽市郓城县、成武县,德州市夏津县,淄博市临淄区,菏泽市曹县、鄄城县,济宁市嘉祥县,德州市陵城区,临沂市莒南县,菏泽市巨野县。

生态环境领域全力服务经济“开门稳”“开门红”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侯翠荣介绍了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全力服务经济“开门稳”“开门红”。印发实施《关于全力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的20条措施》,提出5方面20条具体举措,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环保专项金融支持资金落地生效。研究制定了4条政策措施纳入《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二批)》。遴选抓环保促发展系列典型案例,示范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建立服务重大项目进展台账,安排专人跟进服务、提前介入,帮扶企业在可研阶段同步编制环评文件。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并联提速、即来即审,提高效能。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组织开展第二批省级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申报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落实生态环境创新性管理模式试点、清洁生产先进单位等奖补政策,发放奖补资金1360万元。

强化污染源头防控。严格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对确有必要建设的“两高”项目,坚决落实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等要求,腾出宝贵的环境资源支持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综合成绩去年跃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锚定“保五争三奔第一”的练兵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综合成绩全国排名从2019年第8位提升至2020年第3位,去年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三连升”。尤其2021年,立足“三个聚焦”,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实战实训中练兵提能。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扎实开展秋冬季大气环境执法帮扶、黄河流域和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水质安全执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聚焦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执法方式上优化创新。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帮扶相结合,将2685家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现日常“无事不扰”,受到国务院大督查肯定。主动“送法入企”,发放服务手册11万份,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难题。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1321家企业的“无心之失”“不罚”“免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综合运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压减现场执法2.1万次;首创企业环境问题整改线上审核,11.3万家企业上线企业服务端。

聚焦常态化为群众办实事,在执法机制上健全完善。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持续创新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21项制度,其中健全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发现等4项工作机制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推广,行刑衔接、执法监测联动等10余项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贺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