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情况。记者在会上获悉,黄河三角洲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列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同时东营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10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标志着山东省黄河口国家公园从创建准备阶段进入创建实施阶段。山东将黄河口区域的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科学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35.23万公顷。
生态补水3亿多方,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宇向东介绍,省委、省政府把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成立了局、省领导任组长的联合领导小组,省自然资源厅与东营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工作专班,从以下方面共同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区域范围更加优化。将黄河口区域的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科学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35.23万公顷,全部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区境内,其中陆域面积13.71万公顷,海域面积21.52万公顷;同时,划定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面积18.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2.26%。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2020年以来,组织实施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9个生态修复项目,生态补水3亿多方,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建设鸟类栖息繁殖岛36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鸟的种类由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38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栖息地。
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监督管理更加有力。建设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智能化监控系统,加强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打击滥采乱捕等违法行为。
强化基础支撑,创建工作更加扎实。组建了由5位院士和20名国家公园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起草了《山东省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制定了特许经营、社区共建等专项管理制度规定。
抓好4项工作,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东营市委、市政府就全面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将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全力推进任务落实,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科学确定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排查梳理确权海域、村庄人口等各类矛盾冲突和问题隐患,研究制定矛盾调处方案。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持续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和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推进实施水系连通、退化盐沼植物修复等重大项目,促进“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坚持栖息地保护,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继续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就地保护生物种群。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作用,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坚持依法依规,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推进出台《山东省国家公园管理办法》《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为加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恢复盐地碱蓬3000公顷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等因素叠加影响,自然保护区内部分湿地功能退化,植被发生逆向演替。近年来,山东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组织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互花米草治理等重点工程,有效恢复湿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据初步统计,2017年以来,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面积1.88万公顷。
重点围绕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科学开展生态补水、促进植物生境恢复相关方面进行湿地修复。投资5.53亿元,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疏通117公里水系;构建起“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大湿地格局;科学编制生态补水方案,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补水计划,采取泵船补水、自流补水等多种方式,今年累计补水达到1.61亿立方米;通过实施大汶流管理站、黄河口管理站等湿地修复工程,有效改善植物生境,恢复盐地碱蓬3000公顷。(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