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资源“活”起来 “僵尸企业”“走”出去
济宁市任城区法院“执破融合”开新局,盘活资源促发展

近日,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成功办理了济宁市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清算一案,通过“执破融合”模式,破解了复杂经济纠纷,盘活了闲置资源,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困境: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深陷泥沼
济宁市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有着20年的经营历史,但自2014年起,因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停产闲置困境。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启波介绍道:“企业停产闲置后,土地租金拖欠问题愈发严重。按规定应由企业支付给村里,可过去10年一直是街道帮忙垫付。此外,街道还为其垫付了数十万元的员工工资。”该企业不仅累计拖欠二十里铺街道100多万元土地租金,几十万员工工资也未支付,其资产被10余家单位起诉冻结,权属混乱,查封复杂,沦为“僵尸企业”,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自2023年起,二十里铺街道开展“僵尸企业”整治行动,将该公司约70亩土地列为重点攻坚目标,与原法人进行艰难谈判。二十里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武成虎回忆道:“历经半年多时间才找到该公司原负责人,可因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谈判进展缓慢。”关键时刻,街道与任城区法院执行局取得联系,寻求法律破局之策。经研判,任城区法院决定采用“执破融合”模式办理此案。
破局:“执破融合”精准发力
执转破前的企业状况
今年4月,任城区法院成立了以副院长马宁为组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卫东、李冰为副组长,民二庭、立案庭、执行局部分员额法官为成员的执转破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执破融合”工作。随后组建了以民二庭庭长李迎春、执行局指挥中心负责人阴衍文、民二庭法官为成员的“执转破”专业审判团队,凭借丰富的民商事审判经验和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精准把控各环节,确保依法推进。
张卫东介绍:“我们开展‘执转破’各阶段衔接协同,明确执、破职责权限,建立内部协作配合机制。”通过领导小组会议协调,确定由执行指挥中心专人负责执行移送破产材料的制作初审工作和执行环节的执、破衔接事务,相关资料由执行局收集整理,备齐后交破产审判庭初审,再移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查。
为增强协作效能,任城区法院建立民二庭与执行局跨部门专业法官会议制度。阴衍文介绍说:“我院依据实际,先与属地党委政府对接,实地考察企业情况。今年8月份,我们梳理整合案件详情和执行情况,上报济宁中院。济宁中院审查后,将案件移交我院转为破产案件,由专门审判团队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企业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人会
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启动后迅速推进。今年9月12日,任城区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组成合议庭,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10月30日,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管理人等作工作报告,债权人核查并通过相关方案,当天下午资产拍卖信息及时挂网。11月7日,房屋建筑物等资产包以955647元成交,机器设备资产包以2517299元成交,溢价率达105%,总成交金额3472946元。11月16日,法院裁定确认债权并宣告破产。同日,二次债权人会议通过分配方案,整个破产流程高效运转,彰显了司法高效与专业。目前,该案已办结。
共赢:多方受益 成效显著
企业破产清算案资产交接仪式
在这起破产清算案中,实现了多方共赢。赵启波在谈及该案时难掩欣慰之情:“起初认为企业资产价值有限,没想到最终拍卖总价达3472946元。这使得债权人获得补偿,接手的新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预计近期完成建设并正式投产,达成当年开工、当年生产、当年完工的高效目标。此案的审理实现了全方位共赢,债权人获得经济收益,村集体实现收入增长,原企业亦成功摆脱困境,迎来新生。”
地上建筑物一周内清场
在此次“执破融合”工作中,任城区法院推行全程调度工作机制,每周一集中调度,保障工作高效推进。及时与二十里铺街道对接,解决了土地处置问题。政府、法院和街道紧密协作,确保司法程序平稳推进,提升了债权清偿比例,获得债权人高度认可。正如李迎春所言:“这一案件的办理效率远超我们预期,本案的成功得益于府院联动机制的有效施行以及各方之间的紧密协同配合。”
张卫东表示:“‘执破融合’是优化营商环境、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执破融合’工作力度,对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符合破产条件的,加强执行与破产程序协调衔接,注重对相关主体破产意愿的引导,依法及时移送破产程序,切实落实符合条件的‘执转破’案件做到‘移得出’‘立得上’‘破得了’。”
(本报记者 路雨虹 陈俊如 马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