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梨园街道110联动中心:深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4年01月30日 18:11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潍坊市奎文区梨园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队伍过得硬”的基本理念,构建“一个中心四项机制”工作模式,结合街道实际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非警务警情分流工作。

三支队伍 配齐中心基础力量

非警务警情处置工作事关辖区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梨园街道成立110联动领导小组,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员保障,同时强化制度、严格考核,建立健全检查督导和例会制度,确保非警务警情联动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治理指挥中心,行使110联合出警调度指挥权,按照“事发属地”的原则,对群众直接拨打110报警服务台的各类求助报警,明确事件类别,指挥街道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同步出警,调度相关社区合作社配合处置。

组建1+2+65+20的联合出警队伍:即1名派出所民警、2名辅警、65名街道“三进三联”队员、20名街道综治矛盾调解干部,实现人员联动,壮大队伍力量。

四项机制 建设中心联动系统

建立110联动中心应急出动机制。街道110联动中心接到应急指令后,按照“分级落实、联动协作”的原则,立即派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及时、客观、全面地将有关情况报告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对一般性的应急联动事件,按照职责分工,调度派出所民警、街道应急队伍、“三进三联”服务队开展处置,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现场指挥处理。

建立24小时联合出警机制。110联动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单位值班人员严格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要求,轮流到街道110联动中心值班室值班,如实填写值班记录。接到指令后,街道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同步出警,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由公安机关民警处置;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威胁公共安全、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安全秩序的紧急求助事件,公安机关应及时先期处置,事后流转相关社区合作社配合处置。

建立非警务警情分流转办机制。无法当场解决的非警务警情,以流转单的形式转至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中心根据非警务警情事发地转至各社区、合作社,由分管人员联系当事人进行协调处理。同时设定反馈时限,压实各方责任,快速反应、联动处置,各社区、合作社处理过程中按规定时限和要求接收、处置、完成交办、资料整理归档,并将资料报送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同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接警警员。

建立110联动中心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健全110联动中心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梨园派出所、街道热线办、物业办、综治办、宣传办及相关社区合作社参与,定期开展“月研判、季会商、年总结”,“月研判”。每月组织联合出警队召开非警务警情分析研判会议,有效排查民意热点,风险隐患及矛盾问题;“季会商”每季召集相关单位进行会商,研究解决分流联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落实处置责任;“年总结”每年年底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总结会议,针对110联动中心运行情况回顾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明年工作,全面提升街道110联动中心服务效能。

一路闭环 完善中心工作流程

“我们办了张养生馆的卡,现在想要退卡……”接到这样一起消费纠纷的非警务事项求助后,派出所接警员立即抄送给街道110联动中心工作人员,由后者将此工单转给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由中心工作人员协调社区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核实处置。

这是梨园街道110联动中心非警务案件分流工作的一个缩影。居民求助报警,110联动中心接到应急指令后,街道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同步出警,民警当场处置警务警情。非警务警情则流转至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中心协调各社区合作社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则回流至派出所进一步处理,形成闭环管理的办理模式。完善的中心工作流程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领域各相关部门协同服务群众效能,真正让警力用在刀刃上,打通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

“该工作模式能够实现群众诉求及时回应、矛盾纠纷化早化小、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巡防管控有力精准,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逐步实现社区治理一网统管、部门联动有呼必应、民生服务全域覆盖。”梨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梨园街道将充分整合力量资源,就地化解问题矛盾,有效保障民生民安,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让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张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