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投票平台明码标价,3元可买15票 潍坊一幼儿园“萌宝大赛”评选活动引发家长质疑

2017年05月03日 11:49  山东法制报

 

     
    “这是我们家宝贝,麻烦投一票”、“我正在评选最美员工,帮忙投一票”、“考验友情的时候到了,投××号一票”……现如今的微信朋友圈,相信不少人都有被身边的朋友请求帮忙投票的经历。近日,潍坊的张先生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侄子所在的幼儿园举办“ 萌宝大赛”的评选活动,张先生本想发动身边的朋友为侄子加油鼓劲多投上几票,可没想到的是现在的微信投票已经不仅仅是拼人品了,还要拼“钱”。

 

 

    家长:微信投票要拼钱,3元可买15票

 

    4月 25 日,记者联系了张先生,据介绍,张先生侄子在潍坊市坊子区博雅幼儿园上大班,5岁的侄子长得虎头虎脑深得张先生喜欢,一听说侄子的幼儿园要举办“萌宝大赛”的评选活动,张先生赶忙在朋友圈四处拜托朋友帮忙。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简单的投票,可进入微信的链接页面以后,我发现这个投票形式和以前遇到的投票形式不一样。”张先生告诉记者,在投票页面里,每天每人可以免费投票一次,此外,还有一个“送 Ta礼物,见证友情”的选项,点击进去后,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分别是健康、快乐、天才,相对应的分别是3元15票、 2元10票和 1元5票,同样也是每人每天只能购买一次。

 

    虽然张先生以前也听说过有的微信投票活动存在恶意买票刷票的事情,但由平台自行设置渠道的买票现象张先生还是第一次见到,难道如今的微信投票已经不仅仅是拼人品了,还到了拼“钱”的地步?

 

    在张先生提供的投票排名截图中记者看到,排名前4的孩子得票均超过2000票,排在第20 名的孩子也有266 票。“活动的时间是从4月14日19点至4月16日23点,短短两天多的投票时间,单凭正常投票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票?”张先生表示,看到别的孩子家长都花钱买票,自己也只能花钱发动朋友们帮投,总共花了约百元。

 

    幼儿园:我们也是受害方

 

    投票评选本是好事,既增加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又能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但为什么这次评选让许多家长觉得变了味儿呢?记者联系潍坊市坊子区博雅幼儿园了解情况。

 

    “这次的评选活动并不是幼儿园组织的,而是一家名为山东雷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的。”博雅幼儿园的刘园长告诉记者:“当初是该公司到幼儿园来说举办一次“萌宝大赛”为幼儿园做宣传,考虑到能提高幼儿园知名度,所以就合作了这个评选比赛,但是当初该公司并没有说明花钱买票的情况,我们也是上当受骗的受害者。”

 

    此外,对于家长们买票所花的钱刘园长表示起初并不知情:当接到家长反映情况后,幼儿园告诉家长们坚决不能买票,评选本身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对孩子也好,花钱买票性质就变了,了解情况后幼儿园就停止了评选活动,由于前期还是有投票的家长,综合考虑最后给孩子们发放了一些学习用品作为奖品。

 

    雷射公司:3元15票是给孩子献爱心,家长自愿购买

 

    据记者了解,雷射传媒公司并不仅与博雅幼儿园这一家幼儿园合作搞这种微信投票评比活动,在潍坊还与多家幼儿园合作过。

 

    “3块钱买15票只是一种自愿的形式,家长可以买也可以不买。”山东雷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没有家长在投票平台上买票他并不清楚,他们做这个评选活动最终发放了奖品,并且这种微信的推广方式也是合法的,3块钱买15票和玩网络游戏买装备一样,没有强迫家长买,更没有欺诈家长。”此外,这名工作人员一再强调3元15票不是买票行为,而是对孩子献爱心。

 

    记者提出这笔“爱心钱”最终到哪去了?该工作人员表示无法解答,随后挂断了电话。

 

    对于该工作人员的说法,张先生表示,这种打着投票的名义,挣着孩子“爱心款”的行为,明显是利用了家长不希望自家孩子落后别人的心理,这种解释着实让人气愤。虽然买票属于家长的自愿行为,但主办方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这个选项,完全背离了投票本该具有的公平公正原则。

 

    “张先生遇到的问题,目前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该公司确实有打着投票名义赚钱的嫌疑。”山东圣义律师事务所的鹿林律师分析说,“张先生质疑该公司在投票过程中存在卖票盈利的行为,这就需要看该公司是否能提供收费的发票,如果不能提供,那这项收费就是违法的。”

 

    对于价值观已经成熟的成年人,面对微信投票的种种乱象,无奈过、吐槽过,终归还能理性对待。但是那些被卷入其中的孩子呢?面对他们信任的学校、敬重的老师所发出的投票要求,以及最后“脱颖而出”的投票结果,这些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的将是对人脉资源的过分信赖,对投机取巧远胜过扎实努力的深信不疑。如此投票,是在抹杀孩子们对规则和公平的敬畏。这些从中牟利的企业,真就那么心安理得吗?

 

    本报记者  朱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