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十天深入千家企业,先“体检”后“治病”

2017年04月28日 15:54 

 

 
 
    17个检查组,近万人次的执法队伍,不少于10天的检查时间,不少于1000家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从 4月10日开始,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正式启动。

 

 

    异地执法,即通过“A 市查B 市,B 市查C 市”不循环的方式进行异地交叉检查,重点检查非煤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涉爆粉尘企业、涉氨制冷企业等,严厉打击一批问题突出的非法违法行为,形成安全生产高压态势。

 

    此次异地执法检查出什么安全隐患?执法人员是如何进行检查的?怎样保证企业按期进行整改?4月18日至20日,记者跟随省安监局来到日照、潍坊两市,带您近距离探访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工作。

 

    小到疏散标识,大到隔离措施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安全“体检”

 

    “你们矿区的东侧还有老百姓在耕地,为什么没有防护隔离措施?”4月18日下午,在一家铁矿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第11检查组安全专家徐云龙指着矿区边的耕地问企业负责人。

 

    “矿区现在是停产状态,平时会有人员进行管理。”企业负责人解释说。

 

    “虽然矿区与耕地的距离符合标准,但我觉得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设置的安全标识不能有效阻挡外来人员误入矿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徐云龙在反馈会上再次指出这个问题:”你们应该在矿区外设置隔离护栏以及醒目的警示标识,并通过视频监控以及值班制度来规范巡检。”

 

    4月 19日上午,第7 组安全专家杨晓强则在一家食品企业的冷藏库发现了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问题。

 

    “按照标准,安全管要高于50米范围内最高建筑物5米以上,如果高度达不到,安全阀起跳后排出来的氨气可能会损害周边人的身体健康,你们企业应该整改到位。”杨晓强告诉企业负责人。

 

    第7组的另一位安全专家韩广松指出了该企业疏散标志不够醒目的问题。“ 疏散标志应该采用应急灯装置,”韩广松说,“一旦冷藏库出现问题停电,可以方便员工及时找到出口。”

 

    类似的“细微”问题还有很多:管道颜色不符合规范,员工在容易产生粉尘的车间更换衣物,警示标志不够明显……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样的小问题能有多大的安全隐患?

 

    “隐患不分大小,小隐患有时也能产生大事故。”安全专家陈新刚说。

 

    安全专家的职责,不仅是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企业怎么做。“我们平时也会进行隐患排查,但是员工对于很多标准并不掌握,对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不自知。”青州市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道,“这次异地执法对我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方位的免费‘体检’。”

 

    检查,反馈,整改

 

    这是一次掷地有声的“治病”过程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情况……4月18日下午,检查组成员向企业负责人反馈问题时,一位陪检人员同时在异地执法工作表格上进行记录。

 

    “我们记录后将交给检查组,检查组向企业反馈,对不认同的地方进行讨论,确定问题后签字。”该陪检人员介绍,“检查组负责往上汇总,我们下达整改文书,企业整改后将进行复查。”

 

    本次检查中,每个检查组均由执法组、陪检组、专家组和督导组组成,各检查组负责一个市,下设3—4个检查小组同步在该市危化品、涉氨、粉尘、矿山企业进行检查,执法骨干和安全专家全部由省安监局按照异地组队的方式进行混编。

 

    第11组执法组组长,威海市安监局监察支队牛凯告诉记者:“这是我省开展的第二次安全生产异地执法,与之前异地执法不同的是,今年我们采取‘多随机’的方式,部门随机、人员随机、专家随机、企业随机。比如日照市上报了400 多家企业,我们从中随机抽取55家进行检查,直到检查前几天才告知入选企业,这样可以防止企业造假,减少‘人情执法’的情况。”

 

    查阅资料、人员问询、现场勘查、当场演练与操作、外部调查……每个检查组采取多种检查方式,同时建立“五个当场”制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当场向企业负责人反馈;能够立即整改的,当场完成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当场下达执法文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涉嫌违法的,当场启动调查程序,采集关键性、实效性证据;属于简易程序处罚的,当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

 

    据悉,4月11日至20日,我省累计检查企业 943 家,下达执法文书 1723 份,发现问题15048项,当场整改问题238项,限期整改问题14810项,暂时停产停业28 家,当场简易处罚332项,发现重大事故隐患146项,拟立案处罚企业675家,拟立案处罚违法行为1769项。

 

    “根据检查的情况来看,企业的违法行为不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安全隐患,而90% 的安全隐患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这靠一次检查是无法根本解决的。”牛凯感慨道,“目前全省正大力推行双体系建设,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消除存量,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减少增量,形成常规性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机制,这才是检查的最终目的。”

 

    牛凯认为,执法不仅要暴露企业的隐患,更要暴露监管格局问题。“不但企业要改,我们也要改,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将检查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鞠杰